thumbnail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 購物車 (0)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 購物車 (0)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所有商品分類 - 新使者雜誌

全部
捐款支持
叢書
雜誌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大專青年文字事工_小額奉獻

1. 現今出版業面臨艱難處境,導致近年經費連年透支,即使如此,《新使者》依然秉持初衷與信心,堅持以「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為宗旨,培育大專學生及青年,有基督信仰的眼光,理性深刻的反思,在台灣本土作基督福音的見證。<br><br>2. 《新使者》雜誌每年發行 6 期(雙月出刊),並架設網站(http://www.newm.app),除了將每期文章全數上網提供免費閱讀外,更藉由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群平台推廣。<br><br>3. 每年聖誕節亦編輯、製作《新使者》聖誕特刊,並贈送 2 萬份至全台監所與更生團契等 20 個單位,作為「監獄傳愛」福音事工之用。<br><br>以上事工(新使者雜誌、網路事工、監獄事工),全年需用經費 330 萬,而其中 130 萬須靠眾人代禱和奉獻支持。<br><br>在此,邀請您以「小額奉獻」加入支持《新使者》文字事工的行列。<br><br>非常感謝您!<br>

NT$30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大專青年文字事工_小額奉獻

1. 現今出版業面臨艱難處境,導致近年經費連年透支,即使如此,《新使者》依然秉持初衷與信心,堅持以「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為宗旨,培育大專學生及青年,有基督信仰的眼光,理性深刻的反思,在台灣本土作基督福音的見證。<br><br>2. 《新使者》雜誌每年發行 6 期(雙月出刊),並架設網站(http://www.newm.app),除了將每期文章全數上網提供免費閱讀外,更藉由 Facebook、Instagram 等社群平台推廣。<br><br>3. 每年聖誕節亦編輯、製作《新使者》聖誕特刊,並贈送 2 萬份至全台監所與更生團契等 20 個單位,作為「監獄傳愛」福音事工之用。<br><br>以上事工(新使者雜誌、網路事工、監獄事工),全年需用經費 330 萬,而其中 130 萬須靠眾人代禱和奉獻支持。<br><br>在此,邀請您以「小額奉獻」加入支持《新使者》文字事工的行列。<br><br>非常感謝您!<br>

NT$500
1條評價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雜誌第201期 _It's 休time!

王博賢/《新使者》執行主編<br><br>這期新使者的主題發想甚早,約於2024年中就在編輯會議裡提出。當時大家觀察到有不少大學生面對是否要休學,或是被動不得不休學的困難。會議間討論得不亦樂乎!但大家意識到這本主題應該在學期中,也就是開放休學申請的期間發行,才能讓現在正處於思考要不要休學的你,有一點思考的方向。<br><br>在教育部的統計中呈現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休學。以111學年度為例,在約三萬五千名休學的學生中,主要休學原因為「就讀學校、科系不符合期待」佔了近萬人。為此教育部在2022年推動探索者計畫,希望協助大家順利完成大學第一年的過渡期。<br><br>但故事不總是如童話般幸福,這次的201期新使者「It&#39;s 休time!」首先帶來了休學故事集,呈現出休學的很多理由跟可能,看看休學真的是洪水猛獸嗎?查忻老師的專訪,透過他在大學端的工作經驗,提供學生、家長一些建議;有黃伯威心理諮商師提供我們怎麼思考與面對做出休學的決定;台南大專的輔導林書弘也以電影穿插自身的經驗,交織出一首休學者之歌;胡其瑞老師則以他原資中心主任的經驗,提供我們有關原住民學生在學校中的困境的思考;最後長青畢契黃以勒暌違20年,再次受邀書寫他在高中時就休學的故事。<br><br>本期的教會歷史人物檔案也是一大亮點,由莊雅棠牧師書寫了去年安息的宋泉盛老師的故事,緬懷一代的故事神學家。而母語葡萄園這次也有新的嘗試,陳語涵同學投稿了漢羅與白話字兩版的文章,我們決定以併刊的方式呈現,讓每個閱讀者也可以在當中學習。在藝術文化專欄中,更有陳書涵博士候選人跨界的台語音樂劇創作發表,我們更期待有一天她能在某間教會首演。<br><br>「It&#39;s 休time!」,或許休學真的不是洪水猛獸,或許是個休止符,可以讓我們開啟下一個樂句。但,我們也要思考的是,為什麼在多元入學管道如此豐富、資訊非常透明發達的時候,還會讓學生進入讓自己不符期待的學系呢?而教會群體又能幫助每個學生什麼嗎?或許這是我們教會群體可以一起來思考的問題。

NT$110
NT$12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雜誌第200期 _進擊的主日學老師

鄭君平/《新使者》執行主編<br><br>兒童主日學是許多基督徒信仰教育的起點。兒時聽過的聖經故事、背過的金句和做過的手工,即使長大後,相信不少人仍記憶猶新;然而,在進入青少年之後,信仰教育卻似乎沒有隨之延續和進深,以致許多人對信仰的了解,只停留在主日學階段,甚至不進反退。<br><br>「我們需要教育改革嗎?」本期主題文章由身兼主日學家長/老師的王永宏拋出的質問開始。傳統的主日學教材、教法,早已跟不上日新月異的新世代,而自詡為「改革宗」的長老教會,該如何實現教會內的教育改革,是今日宗教教育無可迴避的任務。<br><br>大專工作者蔡恆偉則從長青團契的輔導工作中,觀察到大專生信仰知識的缺乏,與教會青少年未能有「刻意且系統安排」的信仰教育密切相關;即使他們熟悉網際網路且善用生成式 AI 工具,依舊不足以建構成熟的信仰生命。這回應了簡明在教會的成長經驗,直到進入大專,在梅竹長青和神研班的刺激與衝擊下,才使她對信仰與自我有更深刻的思索與成長。<br><br>108 課綱的實施,為台灣教育環境帶來新的挑戰與不同的課堂風景。高中輔導教師戴慧真指出:為因應新課綱強調「核心素養」的目標,教師共同備課與引導學生跨域學習,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能力,而這也為宗教教育帶來新的觀點和啟發。而曾任主日學校長的唐世勇,深受耶穌祝福孩子的故事感動,分享服事兒主的心路歷程之餘,更鼓勵有志成為兒主老師者,不用擔心經驗不足,只要懷抱信心與堅持,以熱情回應呼召,青少年也能成為兒童在信仰上學習的榜樣。<br><br>最後,台南臨安長老教會小學堂堂主劉玉雯和牧師吳明漢為我們分享:以「全人教育」為本的信仰教育。透過全人教育的思考,去實踐上帝的宣教,使教會裡每位上主的兒女,都能在這個生機盎然的伊甸園中茁壯成長,成為上主的使者。<br><br>感謝主,《新使者》走到 200 期了!為此,我們封面的標準字也換上新裝,由排灣青年 Langpaw Tupeleng 設計——「新」之上有火苗,象徵帶出議題和力量;「使」的左側是牧杖,象徵上主的同在;「者」的下方是眼睛,象徵新的見解和分享。社長陳錦生教授也特別撰文,細數《新使者》這些年經歷的坎坷與恩典,更特別感謝眾教會和讀者們的支持。讓我們繼續秉持「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精神,邁向下個百期!

NT$90
NT$12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雜誌第199期 _真相:Truth 出——馬可福音

鄭君平/《新使者》執行主編<br><br>每年寒假,長青團契最大的盛會便是神研班。從 1971 年開辦至今,神研班以創世記、福音書和羅馬書(註)三年一輪的規律,帶領大專學生查考聖經、反思信仰,體察上帝在各時代不同處境中的啟示。<br><br>明年第 62 屆神研班又回到馬可福音。馬可雖在四福音中篇幅最短,卻是最早成書的經卷,甚至成為馬太和路加福音文本的共同基礎。在本期主題文章中,首先,曾昌發從馬可福音的作者、成書時間、地點,到馬可社群的探討,淺介百年來馬可研究的成果,使讀者在查考聖經之前,能對馬可福音的特色及神學有初步的了解。<br><br>自 18 世紀末以來,「歷史中的耶穌」逐漸成為聖經與神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鄭碩帆為我們簡要回顧了這段歷程。雖然「歷史耶穌」的研究帶給傳統基督信仰對耶穌基督的認識有不小的衝擊,但也因「歷史耶穌」而來的新眼光,促成當代神學界對「信仰中的基督」更多的反思及啟發。<br><br>黃瀞皓和程乙仙不約而同地從後殖民與女性角度,為耶穌與敘利亞腓尼基婦人相遇的故事提出新的詮釋。瀞皓從耶穌與腓尼基婦人對「狗」的不同意涵,看見身為外邦人的腓尼基婦女的能動性——她的話語使耶穌意識到自身的侷限,也促使福音傳向外邦居民的改變。而乙仙則進一步將這個故事與自身處境連結,並在耶穌的「不」之中,體會到真正的「自由」;與上帝不斷對話的過程,不僅讓她經驗到深刻的愛,也讓她更確定地回應上帝的呼召。<br><br>最後,吳孟翰從空間敘事分析,並以四個朋友將癱子從屋頂上縋下的故事為例,帶領讀者從經文所描述的空間中,看見在羅馬帝國和猶太權威之下,仍有基督福音的救恩之光顯露。<br><br>馬可福音以簡潔有力的筆法,透過耶穌生平的事蹟與教導,呼召讀者為作基督門徒而預備;更要求讀者「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與耶穌基督一同步上從加利利走向耶路撒冷的旅途。<br><br>註:原則上以此為規律,但過去也曾查考其他經卷,例如40屆「出埃及記」、52屆「使徒行傳」、60屆「哥林多前書」,61屆「士師記」等等。

NT$90
NT$12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雜誌第198期 _啟.拾.路——大專事工七十週年

鄭君平/《新使者》執行主編<br><br>1950 年代,距離二戰結束尚不到十年,台灣已經經歷了告別日治、二二八和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等造成深遠影響的事件。當時,隨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的,除了百萬軍民之外,也有不少歐美宣教師及他們帶來的事工,這便是台灣大專宣教事工的啟始。<br><br>本期主題文章的前三篇,王博賢、鄭仰恩與林書弘各自從不同角度,為讀者敘述這段歷史。王博賢以當時社會環境為經緯,不拘長老教會的大專事工為主軸,也敘述其他宗派在大時代中,如何共同建構此後台灣大專宣教的風景。鄭仰恩則從日治時期受歐美普世青年宣教運動影響的台灣青年運動談起,除了介紹各宗派教會建立的大專事工外,更比較長青團契和校園團契兩個「類平行」發展的學生宣教工作,最後更從神學、普世宣教及台灣社會等面向,論述影響台灣大專事工發展的歷史脈絡。<br><br>林書弘將視角轉向普世,提醒讀者大專長青(TSCM)與基督徒學生運動(SCM)的關係,並在現今各普世組織趨向弱化之際,TSCM 如何可以像在 Covid-19 疫情時的口號:「TAIWAN CAN HELP!」成為今日普世合一運動的助力;更重要的是,「普世合一」的觀念與態度應該成為大專學生和青年信仰培育不可或缺的一環。<br><br>自長老教會在 1970 年代發表三個振聾發聵的宣言之後,長青團契不只走出自己的路,也更緊密地貼近社會的脈動,台灣幾次重大的社會運動中,總不乏長青人的身影。於是,李心柔為我們採訪了三代參與不同社運的長青人,從他們的經驗與反思中,我們得以窺見長青團契對其信仰與實踐的影響。最後,林熙皓透過自身從長青學生、畢契,到資深大專工作者的經歷,觀察新世代年輕人的特質與需求,也嘗試為 Z 世代的牧養提出解方。<br><br>在上帝的保守和帶領下,台灣的大專宣教事工走過七十年。當年乘勢而起的大專工作,如今二十一世紀已過了近四分之一,是否能繼續在新時代的浪尖上乘浪而行?「接下來就是我們的事了!」

NT$90
NT$120
product image
無庫存
立即購買

《新使者》雜誌第197期 _離教者

鄭君平/《新使者》執行主編<br><br>離開教會的人,怎麼了?<br><br>青年為何從教會中出走?有人甚至宣告自己不再是基督徒!徐芊芊高中時受基督教文化吸引,大學加入學校的團契,甚至後來在長老教會受洗。但隨著對苦難與信仰的深刻思辯,現在的她雖然仍上教會,卻也認為自己不再需要相信上帝存在了。<br><br>然而,離開教會不代表放棄信仰。李務從小在教會成長,卻因高中時同志好友受教會排斥而自殺的事件,使他對教會產生無可遏止的憤怒。還好,台南大專將他接住,經由長青團契的查經班、讀書會和營會活動,他漸漸找到自己信仰的出口。<br><br>牧師的小孩也要從教會出走?牧者之子 Ibi Takiludun 以自身經驗揭露了在教會刻板印象下,牧家子女難以為外人道的辛酸與傷害。他說:「離開教會是為了保護自己」,而這樣的吶喊也期待能喚起教會更重視牧家子女的處境。<br><br>有時,因對信仰與自我思索而來的掙扎,也是進入更深的信的契機。周加恩曾嘗試透過不同宗教與思想追尋個人靈性的成長,最後卻在一隻黑狗的身上,讓他驚覺原來上帝一直都在,甚至親自出手將他領回教會。而 Kivi Ljivaljiv 則困惑於排灣族與基督徒的雙重身分,直到她意識到排灣傳統信仰中的造物者 naqemati 即是基督信仰中的上帝,並且上帝與祖靈也不是對立、衝突的存在,才緩解了她因福音與文化張力產生的不安。<br><br>最後,張軒愷選取「社會網絡」和「理性選擇」兩個理論視角,並以三個中年信徒「進」與「出」教會的案例,帶領讀者從宗教社會學的進路,試圖理解基督徒與教會的關係,也為今日教會的牧養與宣教提出反思。<br><br>每個「離教(會)者」都有各自從教會出走的原因,與教會的距離也有不同的光譜。然而,他們卻有共同之處——即在追尋信仰的路上,皆曾遭遇生命受創的關鍵事件,讓他們只能帶著自己的傷痕,離開教會。我們必須聆聽每個「離教(會)者」的生命故事,同理他們經歷的苦與痛。或許,在他人的故事中,我們也會讀到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將成為我們信仰之路的反省與提醒。

NT$90
NT$120
1條評價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雜誌第196期 _無障愛

鄭君平/《新使者》執行主編<br><br>誰是障礙者?教會有障礙者嗎?教會的空間歡迎障礙者嗎?而我們又是怎樣看待教會裡有障礙的兄弟姊妹呢?這一連串的探問,叫我們直面障礙者在教會的處境,也促使我們必須正視教會與障礙的議題。<br><br>本期主題文章一開始,退休牧師陳宇碩從出入公共場所與教會的日常,體認到:無障礙設施不只是為了障礙者,因為「我們都有可能會不方便」,應該為了每個有需要的人而設。身為腦性麻痺障礙者,李翔濬則分享自己接觸基督信仰的過程;從被排斥到受接納,現在的他更積極參與教會服事。<br><br>神學上,陳文珊要帶領讀者回顧教會對於障礙議題的思考——是犯罪的結果,還是化妝的祝福?如今,我們必須意識到基督道成肉身活在障礙者當中,進而開展適應身心障礙者的牧養。張盟宜則從實務面指出:教會的無障礙設施常有諸多缺失,甚至充斥錯誤觀念。她呼籲教會可與民間機構合作,共同打造完善的無障礙空間。然而,只有硬體改善尚不足夠,人心的改變尤為重要。蔡怡佳藉由繪本《我說話像河流》,透過作者自述的故事,以及從大自然得到的啟發,引導讀者再次思索:「何謂障礙?」並在口吃男孩的分享裡體會:「我聽見了什麼?」<br><br>「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好使整個身體不至於分裂,各不同肢體能互相關懷。」(林前十二 22、25)教會裡的每個人都是基督身體的不同肢體。讓我們拆除對障礙者的錯誤認知,學習與障礙者合宜的相處之道,並祈願在上主的愛中,一起建立共融的教會。

NT$90
NT$12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紙本-新使者雜誌_雙月刊(六期)

新使者雜誌每年發行六期,每期皆有主題名稱,內容除了各期主題文章外,還有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神學淺說、解惑之窗、信仰生活、藝術文化、成長部落格、母語葡萄園、特稿、好書櫥窗、乘著夢想去旅行、潮流脈動、大專世界等,環繞三個核心:信仰的、理性的、關懷本土的。

NT$700
NT$72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紙本-新使者雜誌_雙月刊(十二期)

新使者雜誌每年發行六期,每期皆有主題名稱,內容除了各期主題文章外,還有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神學淺說、解惑之窗、信仰生活、藝術文化、成長部落格、母語葡萄園、特稿、好書櫥窗、乘著夢想去旅行、潮流脈動、大專世界等,環繞三個核心:信仰的、理性的、關懷本土的。

NT$1,200
NT$1,44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紙本-【學生專案】新使者雜誌_雙月刊(六期)

新使者雜誌每年發行六期,每期皆有主題名稱,內容除了各期主題文章外,還有台灣教會人物檔案、神學淺說、解惑之窗、信仰生活、藝術文化、成長部落格、母語葡萄園、特稿、好書櫥窗、乘著夢想去旅行、潮流脈動、大專世界等,環繞三個核心:信仰的、理性的、關懷本土的。

NT$500
NT$720
1條評價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叢書第1冊_解惑之窗

這是一本解答信仰要理、現實生活與信仰衝突的專書。為充滿信仰問題的人所編輯的書,收集的問題共有三十題,都是信徒平常所關心、困惑的。<br>-<br>主編:張德麟<br>出版: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br>發行代理: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br>出版日期:初版/2014年5月<br>ISBN:978-986-6331-93-0<br>-<br>※ 海外郵資另計

NT$140
NT$16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叢書第5冊_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

本書記錄台灣信仰先行者的腳蹤,是研究台灣基督教歷史的基本教材,也是豐富、真摯的信仰見證,將本土信仰經驗的歷史記憶,傳承下來。<br>-<br>總編輯:陳南州<br>主編:鄭仰恩<br>出版:人光出版社<br>發行代理: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br>出版日期:初版/2001年9月,初版二刷/2009年3月<br>ISBN:978-957-2029-23-7<br>-<br>※ 海外郵資另計

NT$320
NT$38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叢書第6冊_你所讀的,你明白嗎?

本書是一本瞭解聖經的本質、詮釋聖經的方法的入門書籍。<br>-<br>總編輯:陳南州<br>主編:陳南州<br>出版:人光出版社<br>發行代理:新樓書房<br>出版日期:初版/2006年4月<br>-<br>※ 海外郵資另計

NT$240
NT$28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叢書第9冊_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二)

本書記錄台灣信仰先行者的腳蹤,是研究台灣基督教歷史的基本教材,也是豐富、真摯的信仰見證,將本土信仰經驗的歷史記憶,傳承下來。<br>-<br>主編:鄭仰恩、江淑文<br>出版: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br>發行代理: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br>出版日期:初版/2013年7月<br>ISBN:978-986-6331-77-0<br>-<br>※ 海外郵資另計

NT$370
NT$440
product image
立即購買

《新使者》叢書第11冊_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三)

本書記錄台灣信仰先行者的腳蹤,是研究台灣基督教歷史的基本教材,也是豐富、真摯的信仰見證,將本土信仰經驗的歷史記憶,傳承下來。<br>-<br>編輯序<br><br>文/江淑文<br><br>這是鄭仰恩牧師和編者,將 《新使者》 雜誌中的教會人物檔案專欄整理成叢書,以 《信仰的記憶與傳承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出版的第三本。集結第128期(2012年2月)到第169期(2019年6月),共37篇。<br><br>2022年,鄭牧師將從神學院退休,我也將奔向六十的門檻,按時程算,第四本將在十年後出版,應該要有新的人接手主編之責。<br>-<br>※ 海外郵資另計<br><br>本系列分類原則上會繼續維持宣教師、本地牧者和信徒三種分類。在整理、編輯本系列文章成為叢書時,因為書籍與雜誌的格式不一樣,更須注重每一篇文章的一致性,並檢視隨時間推進而時空的改變,故叢書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做資料校正與校稿,在不同編輯階段投入人力,組成龐大的工作團隊,同心完成。感謝諸多兄姊的奉獻與支持,讓這本叢書可以在沒有經費的負擔下,以高規格的編輯要求來進行。<br>-<br>主編:鄭仰恩、江淑文<br>出版: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br>發行代理: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br>出版日期:初版/2021年8月<br>ISBN:978-986-0721-20-1

NT$450
NT$500
product image
無庫存
立即購買

《新使者》叢書第3冊_上帝與神學—— 信仰尋求了解

中世紀神學家安瑟倫(Anselm)將神學定義為「信仰尋求了解」,也就是指信仰不斷思索探就、勇敢提出問題,並且掙扎著至少要去尋找有關這些問題之「暫時性」答案的過程。其實,這也正是耶穌所強調「以全部的理智來愛上帝」(馬可十二:30)的真正意涵。本書期盼能為那些積極想參與在這個信仰旅程(faith journey)中的同伴提供一個明確的指引,讓信仰不再是一個「未經檢驗的信仰」(blind faith),而是一個能兼顧理智與情感的「批判性信仰」(critical faith)。<br>-<br>總編輯:陳南州<br>主編:鄭仰恩<br>出版:人光出版社<br>發行代理:新樓書房<br>出版日期:初版/1997年9月<br>ISBN:957-8959-80-X

NT$170
NT$200
product image
無庫存
立即購買

《新使者》叢書第4冊_人與基督徒生活—— 信仰尋求了解

中世紀神學家安瑟倫(Anselm)將神學定義為「信仰尋求了解」,也就是指信仰不斷思索探就、勇敢提出問題,並且掙扎著至少要去尋找有關這些問題之「暫時性」答案的過程。其實,這也正是耶穌所強調「以全部的理智來愛上帝」(馬可十二:30)的真正意涵。本書期盼能為那些積極想參與在這個信仰旅程(faith journey)中的同伴提供一個明確的指引,讓信仰不再是一個「未經檢驗的信仰」(blind faith),而是一個能兼顧理智與情感的「批判性信仰」(critical faith)。<br>-<br>總編輯:陳南州<br>主編:鄭仰恩<br>出版:人光出版社<br>發行代理:新樓書房<br>出版日期:初版/1998年9月<br>ISBN:957-8349-31-9

NT$190
NT$220
product image
無庫存
立即購買

《新使者》叢書第7冊_在風中與你相遇

本書集結新使者雜誌、聖誕特刊與單張的文章,以生活的角度與你分享信仰的見證。「在風中」,我們與上帝相遇。因著與上帝相遇,我們的生命獲得本質的轉變,可以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人世間的苦難,並得以有敏銳的心、善感的靈在他人身上發現上帝的容顏,明白何謂「道成肉身」。<br>-<br>主編:林淑芬<br>出版: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br>發行代理: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br>出版日期:初版/2009年12月<br>ISBN:978-986-6331-04-6

NT$240
NT$280
product image
無庫存
立即購買

《新使者》叢書第2冊_男與女❤情與愛

本書是探討男女之間如何交朋友、談戀愛,以及如何過幸褔、美滿的婚姻生活的一本書。<br><br>男女之間的情與愛一向是眾人關心的話題之一,本書的特點在於執筆者的背景不盡相同,有牧師(男牧師、女牧師),有神父;有教授,有學生;有精神科醫師,有婚姻輔導專家;有先生寫太太,有太太寫先生;有新婚的,有正處「七年之癢」時期的,有二、三十年的恩愛夫妻…。<br><br>總之,仔細閱讀本書,讀者所能吸取的經驗是非常可觀的,當然,也是非常實際可行的。<br>-<br>總編輯:陳南州<br>主編:陳南州<br>出版:人光出版社<br>發行代理:新樓書房<br>出版日期:初版/1997年5月,再版/2003年12月

NT$170
NT$200
顯示更多

    Copyright © 2019-2025 New Messenger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2019-2025 新使者雜誌

      服務專線
      E-Mail
      地圖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s來確保流暢的瀏覽體驗。若繼續,我們會認爲你接受使用cookies。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