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們
新使者雜誌(New Messenger Magazine)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屬下發行的一份刊物。
60年代時,名為「使者」。1990年12月後,易名為「新使者」,以期一全新的出發。
新使者是一本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青年學生雜誌。
我們以基督信仰的眼光,思考周遭的人、事、物,包括教會內部及整個社會大環境,以期見證上帝權能的作為,並藉此反省自身的信仰。
新使者是理性的。期待通過系統的探討、研究,更深入地詮釋基督救恩對今日世界的意義。
新使者是關懷本土的。我們深切體驗台灣是上帝所賜予我們的立身之地,我們有責任關懷我們的家園,也期待通過雜誌的影響,使台灣這個國家有更新的國民與更新的文化。
另外,新使者是一開放的園地。「文化藝術」專欄,包含有宗教美術 、 宗教音樂、台灣話研究的專論。「神學淺說」乃針對聖經神學、系統神學、教會史等進行深入的探討。「潮流脈動」、「厝邊頭尾」、「新點子」專欄,忠實記錄社會潮流、教會與社會之互動以及富有創意的宣教點子的文章。「感情婚姻」對於現代人的感情生活,有相當深刻的反省與建議。「信仰生活」及「大專世界」,則特別歡迎會友、長青契友及長青畢契,提筆寫下你們的信仰見證。
新使者雜誌社務委員
社 長:陳錦生
社務委員:方嵐亭、卓宗仁、陳儀智、黃春生、曾仁暉、Biung Istasipal 呂威、陳怡萱、賴佳華
新使者雜誌編輯委員
執行主編:鄭君平
編輯委員:Asiyan Karangiyan 阿希鴦、Biung Istasipal 呂威、Hola Sicyang 吼腊.喜降、王博賢、汪柏岳、李志晟、吳重芸、林宛柔、
林書弘、張丹綺、張瑋哲、曹綵恂、陳宇碩、陳妍安、陳致綸、陳逸凡、黃瀞皓、葉慧先、盧悅文、盧啟明、賴佳華、謝惠娟
專業團隊群
鄭仰恩
總編輯
台灣神學院
教會歷史學教授
江淑文
推廣志工
...
陳嘉鈴
美術指導
...
楊馥廷
美術編輯
...
張巧怡
行政推廣專員
...
我們的觀點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從《使者》到《新使者》
作者︱陳南州,刊於《新使者》雜誌100期
在《使者》新刊第1期社論中,我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挑戰說:「栽培它,不然就埋葬它!」呼籲教會青年不只要求別人去做,而是自己積極參與。
《新使者》100期了,可喜,可賀。
《新使者》自我定位為一本信仰的、理性的、關懷本土的青年學生雜誌。它是信仰的,因為《新使者》從改革宗的信仰傳統探討和解說基督信仰,並以耶穌的福音,開展並反省教會的宣教,思考福音與社會脈動,尤其是與社會革新之關聯,藉以見證耶穌基督的福音。它是理性的,因為《新使者》不認為基督信仰是反智的,它期待通過理性的語言,解說基督福音在今日世界中的意義。它是關懷本土的,因為《新使者》深信台灣基督徒社群唯有認同鄉土台灣,特別是台灣人民的苦難與盼望,才能實踐其蒙召使人得福的使命。它是青年、學生的雜誌,因為它的主要對象是大學生和社會青年。
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作者︱鄭仰恩,刊於 《新使者》雜誌150期
在全球化的脈絡下,台灣社會其實也是我們看世界的一面櫥窗。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經驗和歷史記憶本來就會形塑不同的意識形態和觀點,而呈現多元思維的公民社會要共存共榮、建立共識,唯有通過寬容、理性的對話才有可能。
基督教自始就是一個呈現多元特質的信仰團體,我們可以大膽且興奮地說:基督教原本繽紛多元!
雜誌的根與養分 淺論新使者公共神學觀
作者︱吳祈得,刊於《台灣教會公報》2015.11.25
刊物的成立,一開始是為了50年前仍屬高知識分子的大學生,即便後來經過停復刊與更名為《新使者》後,目標更進一步鎖定具批判性思維的高知識分子。對高知識分子來說,普世的國際經驗是和當代接軌的,因此普世思潮與經驗便成為《新使者》的重要養分。相對的是本土的經驗,在國內經歷了戒嚴、抗爭、解嚴、政黨輪替、族群運動復興、社會運動蓬勃發展後,台灣人認同本土的立場和意識,也成為雜誌精神與關切議題。普世和本土雖然相對,但也具相容立場;普世意謂需要足夠的自我認識和身分認同,並帶著這些認識、認同和普世對話、分享彼此的經驗;本土認同也需要透過和普世關懷交流分享,看見彼此差異以擴張自我認識。因此,在普世和本土的團契經驗,也成為雜誌的核心。
連絡我們
新使者雜誌社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 269 巷 3 號週一~週五:am 9:00~pm 5:0002-23625282 分機 540 張姐妹
Copyright © 2002 - 2019 Eckhart Consulti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