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確信凡事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上帝,心中才不會有陰影、有「帕子」而使自己漸漸離開上帝的遮蓋和保守。
身為基督徒,我們有信仰準則告訴我們,甚麼是對、甚麼是錯。然而這個準則有些地方、有些時候,會遇上情境倫理的亂流,面臨困難的抉擇。記得自己當兵時曾遇見一件至今仍耿耿於懷的事。話說舊曆年後,有一天集合說要新春團拜。到了集合場一看,前面擺著一個架子,架子的板子上有著所有人的姓氏。我心頭一驚,不會吧,部隊裡也要祭祖喔。本來還想能不能矇混過去,最好只是鞠躬。沒想到竟是一個個拿香到「牌位」前「拜拜」。
聖經怎麼說
聖經中有兩個有趣的例子,一個是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拒拜尼布甲尼撒金像的例子(但三:1-30),另一個是乃縵將軍說求上帝饒恕他,當他陪伴王去廟裡拜拜的例子(王下五:15-19)。前者顯然是告訴讀者要堅持信仰,後者卻看見以利沙接納乃縵,同理他的難處。我們可以怎樣看待這兩段不同處理模式的經文呢?
首先,但以理書的故事強調的是堅持信仰底線,不能妥協的觀點。故事中「即或不然,……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信仰告白讀來盪氣迴腸、鏗鏘有力、令人動容。故事告訴讀者,不要妥協而放棄了信仰,即便只是形式上的一個動作。而乃縵的故事卻是強調在忠實的信仰下可以有的智慧。當時的情形乃縵其實也給自己訂下了底線,那是他能接受的最糟狀況~因攙扶王拜拜而必須屈身。乃縵不只告訴以利沙這樣的「例外」情形,他也告訴以利沙「從今以後,僕人必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這句話道出他信仰堅持和他的底線。前者強調了不妥協的堅持決心,而後者說明了信仰者不自絕於環境之外,在不同信仰文化處境下的智慧。
堅持信仰的原則
其實這兩個故事對於信仰的態度都是堅持的,這也是基督徒在面對工作兩難時仍應依循的最高準則~當信仰和社會的價值觀及準則衝突時。放棄了底線和準則,很容易日漸妥協、退讓以至於最終放棄立場及應有的堅持,隨波逐流。
這成為我們對上帝信心增添功課的學習,使我們確信凡事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上帝,我們心中才不會有陰影、有「帕子」而使自己漸漸離開上帝的遮蓋和保守。
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衝突的情境是很容易發生的。來到馬偕之後,參加過幾次單位整修、落成的啟用禮拜、醫學院的開工禮拜。我想這些禮拜的意義其中一項用意是順應文化的變通做法。國人普遍有開工要拜拜的宗教習俗,沒有開工拜拜,工人不可能上工。可是拜拜卻又違反我們的信仰,怎麼辦呢?就順水推舟,舉行開工禮拜吧。
但我們對信仰的堅持不代表一定要硬碰硬。乃縵沒有從此嚴拒不陪伺王上臨門廟,但是他不向別神獻祭、不事奉別的神。我們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心在哪裡,耶穌要我們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在這個是非曲直混亂的世代,求上帝幫助我們,知道如何能在堅守信仰的大原則下,找到適合的路。也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將「靈巧像蛇」用於面對的智慧,而不是為自己找理由的藉口。
細心思量自己的思維和考量
一件事情判斷和決定的背後,往往有許多不同層面的考慮和利害關係的拉扯,以李慶安的例子來說,我認為她面對的絕不僅是單純的承不承認的問題而已。在點頭搖頭之間,她的內心會有許多的掙扎,包括自身利益損害的掙扎、對黨傷害的掙扎、想要服務選民和失去立委職位的掙扎……。不幸的是,在對與錯、權衡得失之間,李慶安失落了最基本的誠信。無論她有多少的難處、多少的掙扎,選擇說謊已經對她產生無可彌補的傷害。
謙卑憐憫的心腸
最後有一個提醒,讓我們學習以更交託的心去面對,以更寬容和謙卑、憐憫的心腸去體恤別人不同的立場和軟弱。當保羅在教導能不能食用拜過偶像的食物之事時,保羅在乎的不是自己,而是其他的弟兄。在我們做抉擇和決定時,求上帝幫助我們,不是只想到自己;當我們更多去體恤和看見別人的需要和軟弱,了解他人的角度和立場。在我們有所堅持的時候,不失去最重要的天父的愛。即便對方的決定不合信仰,我們仍然為對方的軟弱禱告,求上帝憐憫,也求上帝幫助我們勝過試探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