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 購物車 (0)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 購物車 (0)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每遇疑

· 編者的話

文︱洪旋格/《新使者》執行主編

生活在網路及實體世界的我們,每天都在發送、接收、回應、轉傳不同訊息;每個訊息真真假假,時常讓人搞不清楚其真偽。

★線上刷卡支持文字宣教事工(請點入) ★收到刷卡授權碼後填寫回報表(請點入)

broken image

在通訊軟體Line的群組傳出「叮咚」的聲音,代表某個群組又傳來新的訊息,提醒使用者去打開、讀取訊息。一旦使用者對訊息每(美)次遇(玉)到疑(姨)問時,美玉姨就會跳出來為群組成員查核,幫助使用者辨別真假,實在是使用者事實查核的好幫手。但很有趣的是,網傳「不要邀請這位美玉姨加入你的line群組,有很大的資安疑慮」、「美玉姨是唐鳳開發侵入網路」的消息,讓許多人紛紛把美玉姨退出群組,視美玉姨為群組之禍;換言之,就是要使用者不要再「每遇疑」啦!

生活在網路及實體世界的我們,每天都在發送、接收、回應、轉傳不同訊息;每個訊息真真假假,時常讓人搞不清楚其真偽。到底訊息的原創者起初創造該訊息的立場與目的為何?而接收訊息者在收到訊息後,是要已讀不回或該如何是好?又,熱心的訊息轉傳者為何會願意順手轉傳消息?這些問題,都是本期《新使者》編委群欲從主題文章中和讀者一起討論及思考的議題。

首先,主日信息、新聞、資訊消息的原創者,都有其詮釋的立場。曾宗盛在〈意識形態與聖經詮釋〉提到,不同的教會背景、神學傳統、聖經解釋方法、社會位置及信仰團體等「立場/觀點」因素,都會影響牧者解釋聖經的結果。〈立場〉作者黃文瑜也提到,無論是新聞業者或讀者,都有其各自的意識形態和立場,來提供或接受新聞與資訊。

接著,當我們接收到不同訊息後,管中祥在〈假訊息是如何煉成的〉,提醒讀者唯有不要輕易轉發,才能減緩假消息傳播的速度。張瑛玿透過〈淺談媒體科技時代中的資訊接收與傳送〉提醒大家要教長者正確使用新媒體,做孩童青少年識讀媒體的同伴,也要時時警醒自己注意訊息的真偽。〈FB,真的想說的話〉作者林以理認為,我們每個人只要每天減少一篇「bullshit」,就對社會有了巨大的貢獻。

最後,關於轉傳與回應訊息,〈吃瓜群眾看鄉民的世界——Here I Stand!〉作者王博賢認為,對於社群媒體的使用,可以是在自家門口張貼海報、宣揚自己的理念,或是走到廟口跟他人一起高談闊論,兩者都很OK。

除了上述文章之外,「乘著夢想去旅行」專欄,作者David帶大家飛到古巴,認識除了棒球、卡斯楚、切.格瓦拉、雪茄、海明威、雞尾酒以外的古巴風貌。林美瑢在「台灣教會人物檔案」專欄介紹早期在台灣工業傳道的開路先鋒——杜佐志牧師。「厝邊頭尾」專欄,蔡詠信詳細介紹位於高雄仁翔社區的光鹽教會。

《新使者》各專欄長期徵稿,歡迎大家踴躍投稿new@mail.pct.org.tw信箱。

★第186期紙本收藏

★第186期電子書收藏

broken image

 

 

 

 

 

 

 

 

 

 

 

 

 

 

 

 

 

 

 

 

 

 

 

訂閱
上一篇
You Are Welcome
下一篇
以ㄞˋ之名
 返回網站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