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 購物車 (0)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 購物車 (0)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重建共善:現代社群關係的再想像

· 好書櫥窗

文、圖|張瑋哲/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道學碩士三年級學生

在共同面對的社會問題上,宗教人與社會運動者如何在重建共識中,進一步在社會中壁壘分明的「同溫層」之間,搭起對話的橋樑。

書名:《重建共善:現代社群關係的再想像》 作者:約翰.布魯格曼、華特.布魯格曼(J. Brueggemann &W. Brueggemann) 出版社:基督教文藝 出版年: 2020年

前言

《重建共善》為布魯格曼父子合寫的著作;父親為聖經學者,兒子為社會學者,這兩位身處不同學門傳統的父子,他們是如何思考美國現在的社會問題。本書提供的中心議題,是以基督教傳統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該如何重新思考聖經的觀點;書中提到,特別美國的基督徒習慣在深厚的道德傳統下生活,但是面對當今複雜的挑戰,道德傳統展現的回應卻明顯不能回應時代的難題。為了尋求共同的對話基礎,Jonathan Haidt的六大道德基礎:關懷與傷害、公平與詐欺、自由與壓制、忠誠與叛逆、權威與顛覆、神聖莊嚴與墮落降格,就成了社會學與聖經學對話聚焦的中心;兩位作者期待透過六個焦點,讓社會學與聖經學重新進入當代美國的社會處境。

跨出同溫層

這本書特別之處在於,布魯格曼父子嘗試跨出各自的同溫層(社會學界、聖經學界),重新思考各自的訓練,如何提供基督教信仰群體思想的資源,特別在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社會學與聖經研究何時能提供彼此建言?何時又需要維持他們自身的視角?對信仰群體而言,兩者的觀點皆能帶出新意。即便本書訴求的是美國的基督徒群體,但放在當代台灣的基督徒中,也依然具備討論價值。

習慣於活在「同溫層」的現代社群,透過社群媒體的組織與建構,讓「同溫層」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然而,同溫層卻造成各別的社群越來越孤立,雖然建立堅固的認同基礎,卻在公共的事務上失去理性對話的空間。在布魯格曼父子生活的美國社會如此,台灣的社會在教會面對公共議題上,亦有各個「同溫層」難以對話的窘境。

特別是社會學與聖經學,兩者在近百年的發展之下,建構出各自專業的壁壘,術語上面就顯示雙方的差異。只是,布魯格曼父子回到最基礎的敘事中,不論是對美國社會現狀的描述,階級的分析批判,經濟的分析批判,還是對政治上產生的問題。社會學不只描述現象,並提供深入分析公共問題的架構;聖經學不只停留在古代人類面對其困境的信仰回應,更重要的是,將古代以色列人面對困境的信仰回應,進一步透過當代信仰者的回應,帶進現代社會當中。信仰核心的「上帝」,是他們思想回應的方式。

在對話中尋求共識

誠如布魯格曼父子面對這兩學門中最大的差異「啟蒙理性」(社會學強調人性中的啟蒙理性對建構社會的影響,聖經學中強調上帝對信仰群體的呼召理性與帶來解放的上帝),似乎是背道而馳的觀念。這本對話式的小書,對基督教信仰者而言,信仰者得以透過「社會學」這種不同的分析思考方式,重新檢視信仰的個體與社會結構的互動關係。這過程對於習於宗教語言的人來說,於實踐之初或許有陌生感,但是透過社會學對於當下處境的檢視,信仰者會更深入認識信仰實踐的社會面向。另一方面,「聖經學」對信仰實踐者而言,並非只有單純信仰意識形態的灌輸,更多的是透過對古典世界人性的釐清,讓我們重新看待當下的社會。「社會學」與「聖經學」有機會攜手合作,更能對當下社會處境,提出更深入的批判與建言。

即便面對當代社群的「同溫層」現象有所批判,《重建共善》倒是提供讀者一條對話的實踐方式。就是在對話中不斷回到「共識」,特別在共同面對的社會問題上,宗教人與社會運動者如何在重建共識中,進一步在社會中壁壘分明的「同溫層」之間,搭起對話的橋樑。

訂閱
上一篇
馬可福音書──十字架的起義
下一篇
《縱谷之歌》介紹
 返回網站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