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當我選擇對 AI 傾訴,那還需要朋友嗎?

· 信仰生活

文∣董諺楨╱埔心基督長老教會青年

AI所放大的不只是科技能力,也是我們人性的弱點——我們傾向尋求立即的回應、可見的答案、具體的存在,就像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一再要求上帝顯明作為,卻難以在靜默中等待與信靠。

www.pexels.com By Sambok pen

在這個AI蓬勃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人開始將情感寄託於生成式對話系統,在煩惱、孤單時,選擇向AI傾訴,而不是找朋友訴說。這樣的現象,我認為並不代表人變得冷漠或懶惰,也不需要急著用批判的角度來解讀:「為什麼現代人這麼沒有耐心?」「為什麼年輕人寧可跟機器說話?」相反地,這些選擇反而揭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身為人,是否漸漸失去了陪伴、理解與接住彼此的能力?

我撰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指責人們選擇AI,也不是要為特定的人貼上人際疏離的標籤,而是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傾向選擇AI的陪伴?如果AI能夠安慰我們,那身為人的價值何在?與其排斥AI,不如讓它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我們作為人的可能與責任。

AI能取代朋友的陪伴嗎?

多數人都會同意:AI沒辦法取代真正的心理諮商師。但如果是拿來和「朋友」比較呢?在需要情緒抒發、心情出口的時候,我們會傾向找AI,還是找朋友?根據《Sixth Tone》的一篇報導,中國有一項針對Z世代的調查發現,大約38.9% 的人每天都會使用AI來尋求情感陪伴,而其中有26% 認為,AI就已經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我自己其實也相信,在有心理困擾的時候,問AI通常都能得到某種程度上「安慰人」的回應。因為AI背後用來訓練的資料,其實就是人類寫出來的內容。不管是那些溫柔又打動人的句子,還是能問到心坎裡的問題,其實都來自某一個、某一些真實存在過的人。AI只是把這些內容拼湊組合,透過演算法挑出看起來最合適的那一句話。所以某種程度上,AI的確是有一點人味的,因為它本來就是在人的知識和情感上面建立出來的。

但問題是:這樣的AI回應,能不能真的取代朋友的陪伴?而這要回到我們怎麼定義「陪伴」。在我自己的理解裡,陪伴不只是有人回應你而已,更重要的是「有人能懂你」。我是教育系的學生,主修的專業是國、高中的輔導學程,我在接受輔導訓練時,學到很多關於「同理心」的概念。同理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初層次,也就是能聽懂對方的情緒和狀況,另一個是高層次的同理,是能進入對方的內在世界,去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想法、情緒,甚至背後的信念是什麼。真正的陪伴,不只是聽你說話,而是試著站在你的角度去感受。

www.pexels.com By Tara Winstead

AI能「懂」我嗎?

我有一個朋友跟她男友在大學時期是遠距離戀愛,一個人在瑞士,一個人在香港。他們每天晚上都會視訊兩小時,聊天、讀書、分享彼此的生活。即便有時差,他們也總是在彼此的時區裡。有一天,她男友從小養的狗在臺灣過世了,這讓他非常難過,但礙於學業和機票等現實因素,他無法立刻回臺灣。他打電話給我朋友,兩個人在視訊通話中淚流滿面,在那個當下他們不需要文字,卻是我見過最深刻的陪伴。

www.pexels.com By Yan Krukau

聖經約伯記中也描述了這樣的陪伴。在約伯記開頭,約伯失去了兒女、財產,甚至健康,全身長瘡,坐在爐灰中痛苦不堪。這時,他的三位朋友——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聽聞他的苦況,就從各地趕來。聖經這樣描述他們的行動:「他們遠遠地舉目觀看,認不出他來,就放聲大哭。各人撕裂外袍,把塵土向天揚起來,落在自己的頭上。 他們就同他七天七夜坐在地上,一個人也不向他說句話,因為他極其痛苦。」(伯二12~13,和合本)

約伯的三位朋友什麼話都沒說,只是與約伯一起靜坐七天七夜。雖然後來這幾位朋友在言語上犯了錯(用錯誤的神學責備約伯),但他們最初的陪伴,正是許多人在痛苦時最需要的——真誠的體會他的悲傷與絕望,與他同在,不是迫不及待給出建議,而是單純地陪伴。

所以回到問題本身:AI能不能取代朋友陪伴我們?我自己的答案是:沒辦法。因為真正的陪伴不只是好的回應,更多的是「我懂你,而且我願意在你身邊」的態度。就像在《小王子》中狐狸與小王子的友誼,有人這麼形容:「你坐在我身旁,我甚至不說話,我也感到十分滿足。」這句話雖非《小王子》的原文,卻深刻描繪了理想中的陪伴。AI當然能提供一些療癒性回應,甚至有時候它回得比人更有條理、更溫柔,但它終究不是真人,它沒有經歷過情緒,更沒有辦法用靈魂去感受。

www.pexels.com By Hatice Baran

為什麼選擇與 AI 傾訴呢?

那麼,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選擇跟AI傾訴呢?我自己觀察,有三種常見的情境:

第一,當煩惱還處在較輕微或初期的階段時,AI確實能提供即時且有條理的回應,幫助人們釐清情緒、獲得方向。這樣的協助,往往在深夜或人不方便開口的時候特別有用。

第二,現代人的生活在「彈指之間」,一有問題就Google,想放鬆就打開IG滑限動,想看有趣的就點開YT,我們早已習慣:一有需求,就可以被立即滿足。比起花時間經營一段關係,直接與AI對話,似乎成了一種省力且有效的選擇。

最後,也是我認為最有趣的,AI在回應時幾乎總是站在提問者的立場思考與回答,而不像人類常常從自己的經驗、價值觀出發,進行評斷或建議。AI在這種程度上更能提供「被接住」的感覺。

人們選擇AI的背後,其實反映的不只是科技的進步,更是我們人類在情感交流上的困境與盲點。

這個議題最終仍要回歸到自身去反思:在與他人互動時,我們是否真正傾聽?我們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立場,設身處地理解對方?我們是否願意為關係投注時間與心力,而不是在需要時才發現,沒有人可以說話?我們是否太習慣即時得到回應,卻忽視了真正交流與陪伴所需的過程?

AI 放大人性的弱點

這樣的問題,也與信仰有深刻關聯。AI所放大的,不只是科技能力,也是我們人性的弱點——我們傾向尋求立即的回應、可見的答案、具體的存在,就像以色列人在曠野中一再要求上帝顯明作為,卻難以在靜默中等待與信靠。就像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因摩西遲遲未下山,便要求亞倫為他們鑄造金牛犢:「百姓見摩西遲遲不下山,就聚集到亞倫那裏,對他說:「起來!為我們造神明,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遇了甚麼事。」(出三十二1,和合本)

摩西只是短暫不在,人們便失去信心,選擇自己能看見的神像。他們忘了:真正值得信靠的從來不是人,而是上帝。人們輕易被擾亂了心智,最後做了最「眼見為憑」的選擇。

對於以色列人這樣的行為,上帝的回應分成三個層次,一開始祂憤怒,因為以色列人背棄祂;後來祂憐憫,因摩西代求;最終祂施恩,繼續帶領以色列人走在應許之路上。

「耶和華說:『我看這百姓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我必向他們發烈怒。』」(出三十二9~10)

「於是耶和華改變心意,不把所說的災禍降給祂的百姓。」(出三十二14)

上帝最終沒有毀滅百姓,甚至在之後的歷史中,降下了祂的獨生子耶穌為人類而死。

www.pexels.com By hello aesthe

在這個資訊過載、情緒快速消耗的時代,我們越來越難安靜下來認識自己、建立關係,更難以等候上帝的聲音;但我想我們的這些軟弱,上帝都是知道的,而祂的大能,正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們不需要責怪自己,也無需責備他人,單純察覺、意識到,並將這份不安帶到上帝面前,這個過程就有了價值。

AI從來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一項可以善用的工具。在那些不便開口、需要立即釐清方向的時刻,它能提供資訊與支持,就像一位讀遍萬書、隨傳隨到的助手。但在善用AI的同時,也別疏於在真實的世界中,建立可以彼此理解與陪伴的關係。因為那些我們最深刻、最難忘的被愛與被理解的時刻,都來自人與人的陪伴。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訂閱
上一篇
從政治運動工作者走向牧養心靈之路(下)
下一篇
什麼是當代的拿細耳人?
 返回網站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