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莉穆伊‧莫桑(陳克安牧師娘,吼臘.帖木牧師的媳婦)
回顧吼臘.帖木牧師一生的服事,好像經歷一段原住民部落的使徒行傳。

前言
1940年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開始在原住民各族群展開福音宣教工作,台灣北部泰雅爾族部落福音拓荒者要屬吼臘.帖木牧師(Hola Demu,陳忠輝)最具代表性。1927年11月15日,吼臘出生於桃園縣復興鄉,歷經日本統治台灣、二次世界大戰、國民黨政權撤退來台的交替時期。青年時他曾擔任日治時期的軍職,爾後在國民黨主政時擔任警察,並有機會被推荐去受訓、擔任更高階之職務時,卻因信仰的皈依而離開警界,進入神學院受造就,成為一位福音的拓荒者。當時要以原住民的身分擠進警界高階是相當難得的,但他卻斷然捨棄,令人意外,不過上帝在他身上的呼召,對整個泰雅爾族人而言,卻有更深遠的意義。
皈依和獻身
1948年,吼臘受派到霧社分駐所擔任警察時,有一天晚上,在熟睡中被優美的音樂和歌聲喚醒,並伴隨著小提琴的彈奏,非常悅耳,當時有一種想要去看看的衝動,但遲疑了一下,便打消念頭。第二天晚上,再次聽到隔壁傳來的唱詩聲,他仍舊不敢貿然前去。第三天晚上,當聽到悅耳的詩歌時,他鼓起勇氣,隨著音樂聲進到鄰居家一探究竟,原來有一群人聚集在潘金福弟兄的家聚會。潘弟兄是平埔族人,當時在霧社鄉公所上班,每星期大約會有兩三天的晚上在他家舉行家庭禮拜。
為主開疆拓土
1951年7月,他畢業後被派至復興鄉開拓福音。8月他開始到霞雲部落佈道,出發前曾先聯絡一些人,後來參加聚會的人非常多,原本想在霞雲國小操場舉行佈道禮拜,但遭到派出所員警的反對,於是佈道禮拜轉往附近的溪邊空地,會眾坐在石頭上,吼臘則站在一較高處,傳講上帝的信息。他講道的內容簡單易懂,就是講耶穌是救主,他赦免我們的罪,信他的人必得救,並得到永遠的祝福。此外,他也奉耶穌的名,醫治心靈上與身體上有病痛的族人。
這樣一連七天日以繼夜的傳道,吼臘的身體開始感到非常不適,主要是眼睛受到煤油煙薰而感染細菌,加上一連幾天爬山與講道,以致身體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他在判斷佈道工作可以暫告一段落,並將後續的牧養交待村長來關懷後,便立刻趕往台北求助於孫雅各牧師。當時吼臘的眼睛幾乎要瞎掉,孫牧師便帶他到馬偕醫院治療,住院一星期後便完全康復。
1951年到1960年間,吼臘參與設立或兼顧復興鄉各部落的教會就有:霞雲教會、羅浮教會、溪口教會、三民教會、光輝教會、奎輝教會、高遶教會、頭角教會、馬武督教會、砂崙子教會、小烏來教會、義興教會、雪霧鬧教會、爺亨教會、比亞外教會、高義教會、蘇樂教會、巴陵教會、卡拉教會、哈嘎灣教會。
泰雅爾語《聖經》翻譯
1958年,吼臘開始參與泰雅爾語《聖經》的翻譯。當時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Rev. Clare McGill(穆克理牧師,泰雅爾族名Watan Magin),應孫雅各牧師邀請來台,協助翻譯原住民的泰雅爾語《聖經》;吼臘則被推荐前來協助Clare。吼臘當時住在角板山,一方面要兼顧復興鄉二十二間的教會工作,另一方面要抽空跨越太平山脈,來到宜蘭天送埤Clare的住處,協助他翻譯。據Clare描述初次與吼臘同工的情形:「他天生是個動作敏捷的人,我有點擔心他在翻譯工作上會心急,但是恰恰相反,有時我們找不到適當的翻譯字,或只為著一個字花上一個小時,他也不介意。」
他們先從泰雅爾語聖詩著手翻譯,由於當時受制於政府的國語政策,聖詩是用注音符號來翻譯,完成後才開始翻譯《聖經》。這時Clare搬遷到新竹市,因此翻譯的場地也跟著轉移。吼臘與Clare及Sonun不只共同翻譯聖詩、泰雅爾語初階讀本、基本要理、馬可福音等,有時也會一起到其他部落佈道或推動新聖詩教唱,以及教授已翻譯完成的讀本,目的是推行教會信徒閱讀母語《聖經》的運動。
吼臘對於聖詩的編輯小有興趣,1958年5-6月,他與Clare一起寫了一些泰雅爾族人喜歡唱的詩歌,包括:〈現在就信〉、〈天父憐憫我們〉、〈上帝的恩典真是大〉、〈當歡喜快樂〉、〈失落的那隻羊〉、〈雖然看不到,他就在身旁〉、〈讓我們熱心禱告〉、〈讓我們一起都到主面前〉、〈人不是僅依靠餅來活〉、〈夢想天家〉、〈唯有信賴他〉、〈來讚美我們的王〉等十七首詩歌,這些詩歌至今仍是泰雅爾教會所喜愛吟唱的。1964年6月,馬可福音終於通過審閱與出版上市,Clare非常喜歡與吼臘同工,但後來吼臘表示翻譯不像牧會工作那麼富有挑戰性,因此便離開翻譯的團隊。
與孫雅各牧師的同工
1950年初期台灣基督長老總會成立山地宣道處,由孫雅各牧師負責原住民整體的宣教規劃,包括人力的培訓及物資的支援等。當時每區分派一位傳道人負責,這些負責同工定期在總會召開會議,商討原住民相關的福音工作,例如復興鄉由吼臘負責、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由莊聲茂牧師負責、宜蘭縣南澳鄉由羅東教會的陳牧師負責,爾後由林萬福牧師接續、台東縣及花蓮縣阿美族由駱先春牧師負責、布農族由胡文池牧師負責、排灣族由許有才牧師負責、苗栗縣泰安鄉及南庄鄉由陳蘭奇牧師負責,爾後由林彼得接續巡迴傳道事工、太魯閣族由新竹聖經學院第一任院長吾牧師負責、鄒族由嘉義教會的牧師負責。
吼臘與孫牧師的關係可說情同父子,從一開始與孫牧師相識,被推薦到神學院進修,到之後展開他的宣教事業,孫牧師都不間斷地提供幫助。孫牧師在原住民部落傳福音或舉行聖禮典、牧長在職訓練等,幾乎都由吼臘翻譯,他們共事的足跡踏過桃園復興鄉、新竹尖石、五峰、宜蘭南澳大同、台中和平、苗栗汶水等地,甚至陪同孫牧師至宜蘭、花蓮、台東、屏東各族群拜訪與佈道。他回憶說:「有一次我帶孫牧師到鐵立庫部落傳福音,一路上爬山涉水,非常辛苦。怕滑倒,我在前面引領他腳踩在我踏過的腳印上;渴了,我就用樹葉做杯子,引山澗流下的泉水給他喝;累了,我們就在小溪邊休息,甚至到溪裡沖泡,後來我洗刷他的背,至今無法忘懷孫牧師高興與滿足的樣子。到了部落,孫牧師很快的融入部落生活,說話的聲音鏗鏘有力,信息非常簡單,族人容易了解。或許在孫牧師的身上,我得到父親般的鼓勵與支持,學習到他處事的理念與方式,以及感受到他對原住民的深厚情感,這不斷地加深我在服事上帝這一條道路的信心。」
吼臘在五十幾歲時生了一場大病,幾乎要死,在病床上,他夢見孫牧師提著他習慣用的手提包,高聲地對吼臘說:「吼臘,起來!我們去傳福音!」也因為這個夢,吼臘的病情突然好轉,能夠繼續服事上帝的教會,直到2004年11月16日,吼臘安息主懷,享年七十八歲。
結語
回顧吼臘.帖木牧師一生的服事,好像經歷一段原住民部落的使徒行傳,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一段原住民宣教史的過程與演變,值得讓我們學習並珍惜前人所付出的努力。
原文來自:第87期(2005/4)原鄉的呼喚──台灣原住民的教會與社會(21-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