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 購物車 (0)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 購物車 (0)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我是教會中的障礙信徒

· 本期主題

文、圖|李翔濬/2023 總統教育獎得主,羅雅基督長老教會青年

當敬拜團開始演奏敬拜的曲目時,我便站在講台上自由且優雅地律動自己的肢體。

作者於南州教會待降節禮拜中生命分享與獻舞。

我與教會的相遇

我先天患有腦性麻痺無法行走,加上說話不清楚,但家中信奉民間信仰,因此,我從小就因為自己的障礙而被長輩們灌輸:「這是上輩子造的孽,以致這輩子才患有這種疾病」的觀念;這更讓我在成長過程中,深受此觀念影響,而變得非常自卑又自我否定。

我信仰的轉捩點是在國中時期,那時我第一次接觸基督教,由信主的老師向我傳福音。她教我如何禱告,並告訴我上主的愛如何無條件地愛每一個人,因此我深受感動而跟她上教會。可惜,因當時教會對身心障礙者的不理解,讓我的教會生活成為一場場的惡夢。

我在信主後參加的第一間教會,教會的傳道有一次「強烈」邀請我參加他們的醫治特會,我卻認為擁有如此身體狀況的自己,去醫治特會不就是妄求嗎?而如詩篇一三九篇 13~16 節所說:倘若我的生命是上主所造、獨一無二的個體,我的受造也真的是奇妙可畏的話,我的身體又何來需要「醫治」呢?

之後,我去了第二間教會。當我參與一段時間、與大家都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後,我便坦誠跟一位信任的屬靈長輩,分享自己對情感和性需求的想法;得到的卻是她對我的否定,她說:「你身體都這樣了,為什麼還要追求情感和性關係呢?」

其實不只在教會,我出社會後遇到的基督徒,也常對障礙者十分不友善。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以基督的愛為名的身障機構服務,我的基督徒主管居然在發薪日強迫我回捐薪水給機構,作為對機構的奉獻;彷彿障礙者比較好騙,可以用來讓自己的機構獲利。

障礙者只能是「見證神」的工具?

「障礙者只是被用來榮神益人的勵志工具嗎?」或者「只是用來見證神蹟的活體嗎?」這是我內心深處對教會的疑問,也是我對教會的吶喊!在台灣,甚至世界各地,障礙者為了取悅大眾,常常以極端正面的態度講出自己的生命故事,或是將自己的生命故事寫成書鼓勵他人。我質疑的是:但難道他們的生命只有喜悅而沒有憂愁嗎?障礙者失落和遭遇困難的一面,基督徒又願意看見和面對嗎?

就像澳洲的力克・胡哲(Nick Vujicic),他先天沒有四肢,卻因為他的人生過得比一般人還更熱忱,教會和媒體便愛聚焦在他精彩的人生,而他也熱衷於利用自己的生命作「見證神」的工具。

我還記得他 2013 年受邀來高雄演講,一直強調:「若神能使用一個沒手沒腳的人成為祂的手腳,絕對也能使用你。祂愛你!若有人尋求人生的目的,別再到別處找了,唯有神才有真正解答。」結果,演講最後直接變成一場佈道大會,那豈不是將自己作為另外一個的「神」嗎?對我來說,這正如以賽亞書四十八章 3~5 節所言:「上主對以色列說:我早就預言將要發生的事;一瞬間,我使這些事實現。我知道你剛愎自用,頑強如鐵,堅硬如銅。我早就預言你的將來,在事情發生前已經宣布,使你不能說這些事出於假神,出於你自己鑄造的偶像。」

離開教會

聖經對人的定罪和對障礙者的排斥,讓我更加內化「自己就是罪惡的人」的想法。熱衷於把人定罪和排除異己的作法,是否也成為基督徒崇拜的一種偶像?好比舊約中的律法,就有禁止身體有缺陷的以色列人進到會幕或聖殿向上主獻祭的規定:「上主吩咐摩西告訴亞倫:『你的後代中,任何身體有殘缺的人不可向我獻食物祭;這是世世代代該遵守的條例。凡身體殘缺的,無論是失明的、跛腳的、五官不正的、畸形的、手腳殘缺的、駝背的、矮小的、眼睛有毛病的、有皮膚病的,或閹人,都不可向我獻祭。亞倫祭司的後代,凡身體殘缺的都不可向我獻火祭,因為殘缺的人不能向上帝獻食物祭。這樣的人可以吃獻給我的祭物,無論聖或至聖的都可以吃。但是,因為他的身體有殘缺,他不可接近至聖所前面的幔子,也不可接近祭壇;他不可玷污我聖所中的聖物。我是使這些東西聖化的上主。』以上是摩西告訴亞倫、他的兒子們和以色列全體人民的話。」(利廿一 16~24)

於是,我對聖經感到厭惡。聖經教導人要彼此相愛,並不是阻礙人與人的關係;就算基督徒再多地對我說:「主與你同在。」在我聽來,就像耶利米書講的:以色列人高呼「平安!平安!」卻根本沒有平安,而我也沒有在這些基督徒當中感受到主與我同在。因此,我選擇離開教會。

重回教會,參與服事

值得感恩的是,我目前參與的羅雅基督長老教會是一間願意看見並真實接納多元族群的教會。羅雅教會在 2022 年待降節期辦了一系列專講——由教會的年輕人針對各自感興趣且具專業的領域向長輩們分享,而我則負責障礙議題的專講。我先向長輩分享自己兒時的成長過程,還有長大後脫離家長照顧、獨自出來讀書與生活的經歷,然後解釋自己對障礙與基督信仰的看見,並且傳遞:「其實我們所有人都一樣」的理念。當天的專講讓長輩們大為感動,也重新思考自己可以如何消除社會上的障礙。

作者於羅雅教會待降節期系列專講中分享。

此外,在聖誕聯合禮拜中,我也負責舞蹈敬拜的展演。當敬拜團開始演奏敬拜的曲目時,我便站在講台上自由且優雅地律動自己的肢體。我希望透過舞蹈的方式,讓會眾看到我們每個人都能以自在並喜歡的方式,向上主呈上我們的敬拜。

而去年,同樣在待降節期間,我受邀到屏東的南州基督長老教會作生命經歷分享。就像在羅雅教會的專講一樣,我先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對信仰的想法,最後配合天韻合唱團的詩歌〈祢知道〉舞蹈敬拜;傳遞的信息是:就算目前教會帶給人諸多限制和障礙,但所有人都是上主所愛的,因為上主知道我們一切的狀況。許多在場的會眾當天都深受感動。

至今,我持續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與舞蹈展演,希望大家知道:敬拜並非只有一種形式;正如使徒保羅在羅馬書中提到:無論任何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上主的愛隔絕。(羅八 39)我們生命中遇到的障礙,都無法阻止我們敬拜上主。

作者於羅雅教會聖誕主日禮拜中獻舞敬拜。

基督徒要更正視障礙者的生命

今年是我受洗成為基督徒的第十年。一路走來,我更體悟到上主的愛和人生的多元樣態,並非一本聖經就能言說完畢。因此,基督徒更應該走出教會,看見真實的社會處境,並與之互動。如果聖經是不同年代的人寫出來的,那麼我們對這本聖經的詮釋同樣該隨時代而日益更新。

如同哥林多前書十章 23~24 節:「有人說:『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這話不錯;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有益處。『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會幫助人。每一個人都不應該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應該關心別人的利益。」以及 32~33 節:「你們無論對猶太人、希臘人,或是對上帝的教會,都不可以使人跌倒。你們要照我所做的去做;我是要使大家歡喜,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好處著想,而是關心大家的好處,為要使他們得救。」希望我們都能與不同的族群並肩同工,使所有人都能活出更豐盛的生命。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的生命都不該因為一句經文、一本聖經、一間教會、一份信仰而被否定。

broken image

 

訂閱
上一篇
相逢在「東方」以外——神學與身心障礙的對遇
下一篇
我們都有可能會不方便!
 返回網站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