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新使者雜誌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  
    • 最新消息
    • 關於我們
    • 雜誌目錄
    • 雜誌專欄 
      • 最新文章
      • 編者的話
      • 本期主題
      • 大專世界
      • 台灣教會人物檔案
      • 乘著夢想去旅行
      • 成長部落格
      • 特稿
      • 解惑之窗
      • 母語葡萄園
      • 神學淺說
      • 信仰生活
      • 好書櫥窗
      • 厝邊頭尾
      • 家書
    • 畫話人生 
      • 寫寫畫畫
      • 漫畫
    • 訂購/奉獻/廣告刊登
    • 好站連結
    • Facebook
  • 搜索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奉獻支持
broken image

150年來

· 編者的話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雜誌執行總編輯)

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差派的醫療宣教師馬雅各醫師抵達台南,這是基督教第二度在台灣建立宣教據點。17世紀荷蘭改革宗教會在台灣的宣教成果,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被逐而隱沒;19世紀英國和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宣教工作,卻隨著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在台灣定根、開出美好的花朵。150年來,基督福音遍傳台灣社會各角落,雖然基督徒在全人口的人口比例仍佔極少數,但對社會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在慶祝宣教150年的這一年,新使者雜誌將連續幾期來討論:基督教在台灣持續發展150年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希望能探討:我們從過去的歷史學到什麼?現在的處境如何?有什麼問題需要克服?未來教會如何繼續見證基督、在臺灣社會做光做鹽?本期主要是做歷史回顧與反省。

鄭仰恩牧師回顧長老教會在普世合一運動的思潮影響下,發展出關懷社會公義、關心台灣前途的信仰態度,在1970年代因為發表三個宣言而遭到來自國民黨政府空前的壓力,也招致其他教會團體批評、反對,但是近年這些教會團體紛紛肯定長老教會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不過,他也憂心指出,近年許多長老教會牧者放棄厚實的神學傳統,值得深思覺醒。另有一篇歷史系教授少山的文章,回顧150年來政教關係的演變,願能重新喚起教會的社會責任意識。邱凱莉教授的長文則呼籲平信徒站出來,肩負起持續宗教改革運動的任務。

基督教傳入台灣,和「現代化」歷程同步。王政文教授討論處於邊緣底層的第一代台灣基督徒,如何在接受基督教同時也接受了現代觀念,並以現代性為自我認同的依據。但是基督教與西方現代文明同時進入,也對本地文化造成衝擊。被稱為二十世紀奇蹟的原住民宣教,幫助原住民適應現代社會,但某些宣教態度也加深了文化對立,Noamoh Ising牧師的文章討論了這個議題。

除了主題文章,本期還有內容豐富的各種專欄。陳錦生社長分享了旅英見聞,特別是拜訪曾派遣過多位宣教師到台灣的聖可倫巴聯合歸正教會,以及勇於求新求變的聖安德魯斯教會,對照下有許多值得省思之處。香港爭取真普選的「雨傘運動」激動人心,本期刊出三篇相關文章,香港中文大學龔立人教授的相關神學反思,可套用在許多類似的案例中。2015年1月初,傳出法國《查理週刊》編輯室遭伊斯蘭激進主義分子闖入屠殺12人的事件,身在歐洲的羅頌恩寫了特稿,從信仰觀點探討如何面對此事件。特別推薦。

訂閱
上一篇
被遺忘的神學信念——從底層人民的角度再思「信徒皆祭司」的宗教改革精神
下一篇
第146期-150年來
 返回網站
頭像
取消
Cookie的使用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一旦點擊接受,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設定
全部拒絕
Cookie 設定
必要的Cookies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
分析性Cookies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
偏好的Cookies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
儲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