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使者雜誌
The New Messenger
信仰的︱理性的︱本土的
第176期「厭世青年啟示錄」
讓改變發生/作者︱洪旋格
我們乘著什麼來?乘著什麼而去?/作者︱李鈺婷
離開教會之後/作者︱施望謙
盼望不會消失!/作者︱林熙皓
陪伴年輕人探索呼召的港口/作者︱劉炳熹
斜槓,讓萬事互相效力/作者︱鄭睦群
拾起遺落在都市叢林的羽冠與彩衣/作者︱Vuruvur Ruljadjeng
柔軟/作者︱周宙緯
榛果裡的聖誕樹作者/作者︱王貞文
厭世精神/作者︱蕭雅心
一半,一半/作者︱謝鈺晨
尋找呼召的探險之旅/作者︱鄭雅勻
疫情期間的線上牧養/作者︱張恩瑜、鄭雅勻
籃瑪烈姑娘/作者︱翁春祝
阿菁黑白畫/作者︱張純菁
淺談台灣原住民神學/作者︱Tulbus Isinkaunan
重建共善:現代社群關係的再想像/作者︱張瑋哲
雲上太陽/作者︱巴奈.葛六
《海德堡要理問答》上網/作者︱陳鳳翔、譯者︱Lîm Chùn-io̍k
Malas bunun tu sinpabazbaz對話/作者︱古美玲
做時代ê創史者/作者︱Tō͘ Gōng-sun
以陪伴的愛,孕育福音的種子/作者︱陳怡茜
Make the travel to be「 The travel 」/作者︱楊柔恩
厭世是一種誠實/作者︱劉恩美
彼此陪伴,分享祝福/作者︱張巧怡
編者的話
讓改變發生
新春如意,牛年蒙福。
1990年12月《新使者》從《使者》易名至今,一轉眼,《新使者》也三十而立,並從今年起恢復回雙月刊。全新一期的新使者主題為「厭世青年啟示錄」,厭世青年的表面,像是用不屑一顧、消極、冷漠的看法或感覺在過生活,但實際上,厭世青年的底蘊,深藏著自己曾經努力過的積極作為,只是不被人看見或聽見,久而久之遂放棄、不想努力,或是換條路走。《新使者》的編委團隊很期待,隱藏在教會裡面的基督徒厭世青年的故事能浮出檯面,透過作者們所寫下的信仰反思,提供給教會領袖不同角度的牧養觀點與啟示。
「團體成員在團體中,因為經驗不同的體驗與故事,進而產生認知觀點上的改變。但光是觀點改變還是不夠,得要有行動的跟進,改變才得以發生。」這段摘自《圖解團體諮商與輔導》對諮商領導者的提醒,也受用於每個基督徒。若基督徒停留用信仰認知觀點批判他者,但卻沒採取任何行動去實踐信仰,這只是狗吠火車、徒勞無功,無法改變任何事情。
因此,當讀者閱讀這期《新使者》時,光是得到新的觀點和啟示還不夠。因為「每一個人的背景、性別、種族、經驗、社經地位或階級、能力或語言都不同,也都是一個文化,需要被接納與尊重。」接納與尊重本身就帶有強大的力量,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價值之一。若更進一步投入實際陪伴與支持的行動,不僅能幫助迷失方向的生命,找到自我認同的歸屬之處,還能為厭世的生命,帶來正面的改變。這才是強而有力的信仰見證!盼望每位基督徒都能從上帝的形象與價值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並接納與尊重每個具有上帝形象的他者,使改變真正發生。
Copyright © 2002 - 2019 Eckhart Consulti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