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萬民皆祭司」之我見

2009年4月10日

作者︱盧俊義 (台北東門教會牧師)

從咱長老教會現有之生態來看,我們確實並沒有落實宗教改革運動之基本精神,因為我們整體教會依舊停留在「教牧中心」的架構和思維中。

今年是約翰‧加爾文出生五百週年(1509~1564),許多長老教會或改革宗教會,紛紛準備要好好舉辦一些紀念活動。這本是好事,但卻和加爾文生前交代後事的意願相違。他是很不喜歡人家紀念他的,認為若有任何值得榮耀的事,應該用這些榮耀來歌頌上帝。他甚至不讓人家知道他死後埋葬的地方,就是不希望後代的人紀念他,而是要大家把焦點放在耶穌的身上,因為耶穌才是我們生命的中心。因此,當許多教會熱鬧滾滾地舉辦研討會等活動時,我還是不太清楚要紀念加爾文什麼?與其發表許多天馬行空的論文,倒不如將他的信念真確地實踐出來,這才是真正在紀念他,他若在天上有知,也會安慰甚多。

祭司的本質和職分:從馬丁路德到加爾文

馬丁‧路德推動宗教改革時的三大信念,就是「因信稱義」、「聖經是教會最高權威」、「萬民皆祭司」。而約翰‧加爾文將這三項信念都承接下來,並給予擴大範圍,特別在「民主共和」的理念上,就成為今天民主政治的濫觴。

馬丁‧路德當年推出這個信念,是要打破當時神職人員把宗教信仰當作專利品——禁止信徒閱讀聖經之外,再來就是向上帝祈禱時,需要透過神職人員的轉介,將上帝和人之間「親密」的關係給包攬專利化,這無形中造就神職人員擁有絕對權威,信徒只能任其擺佈、聽命。馬丁‧路德為了要突破神職人員把自己禁臠在宗教祭祀和組織中,幫他們打開封閉的信仰思維,他除了提出甚多當時教會弊病外,再就是翻譯聖經。他用當代最流通之德語翻譯大家都能閱讀的新約聖經,而不是只有神職人員才讀得懂的文字。他也故意在施行洗禮時,請其好友墨蘭頓教授主持,而墨蘭頓並不是神職人員,他是大學希臘文教授。因此,可以明顯看出,馬丁路德所推出的「萬民皆祭司」是在教會敬拜禮儀上,讓信徒有參與的份,而不是神職人員的專利,也讓信徒有自我靈修、明白上帝話語的機會,並且可以直接向上帝傾訴內心的話語。而不是今天教會很流行的「牧師祈禱比較有效」、「只有牧師才可以主持聖餐、洗禮」等現象或規律。

約翰‧加爾文在日內瓦推動宗教改革運動,更進一步解釋這項信念。在加爾文的看法裡,他認為「萬民皆祭司」是每個信徒都應該成為幫助他人認識上帝、敬拜上帝的媒介。因此,每個信徒在他的工作職場上,就可以成為引領他人認識上帝在耶穌裡的救恩,而不是只限於教會內部組織或是宗教禮儀上的範圍。為了要使信徒都能很認真地在自己的職場上有信仰見證,他要求所有擔任長老職務的人,必須以身作則,立下家庭信仰生活和在工作職場上的好榜樣,只有這樣,才能被信徒肯定,並願意在信仰的認識上接受指導,同時可負起督責信徒在職場工作上有美好見證的責任。信徒在工作職場上若有不好的風評,一經查訪得知,教會就必須給予處分,而處分的方式就是禁止參與聖餐宴席。也因為這樣,就連帶培養出信徒對參加聖餐的高度榮譽感。這也是為什麼咱台灣長老教會在早期時代,對信徒的家庭生活和社會工作之規律要求甚嚴之因。例如發生婚外情者,就必須禁止聖餐,就更不用說納妾之行為。而欠債、逃債、欺騙等行為,都會被小會禁止參與聖餐,因為那是被看為不名譽,有礙信仰見證的事。

近幾年來,有不少人喜歡談論「萬民皆祭司」這個議題,重視的並不是信徒在家庭生活上的聖潔層面,和職場工作上的角色,而是將重點放在教會的敬拜禮儀上,例如司會、講道,甚至認為可以主持洗禮等,尤其是教會政治的範圍上,這點確實是誤會了約翰‧加爾文原有的用意。其實,司會、講道,或是施洗並不是甚麼牽涉到神學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要司會的人,有沒有認真準備?若連聖經都讀不好,聖詩的音都唱不準,或根本不會唱。與其讓這樣的長執、會友司會,不如傳道者自己來,才不會危害禮拜的嚴肅性。如果連司會都沒有準備好,說要講道認真,恐怕距離更遠。教會政治應該不是在看權位,而是要看怎樣去服事整體教會,沒有這樣的認知,就很容易把政治當作個人圖利的工具。

不過,從咱長老教會現有之生態來看,我們確實並沒有落實宗教改革運動之基本精神,因為我們整體教會依舊停留在「教牧中心」的架構和思維中,這可能牽涉到幾個需要探討的層面:

一、信徒在信仰上認知不足

確實,有許多會友已經是好幾代信徒的後裔,對信仰的態度,都還停留在參加主日禮拜的階段。他們參加禮拜之後,隨即離開教會,甚少參加團契活動,更少每日自我靈修,參加教會查經等聚會,這樣,對於教會生態的認識,和在信仰上的認知,進步的機會不多,對基督教信仰的認識,多數仍停留在兒童主日學時代所聽到的內容。就像今天許多大專青年,除了兒童主日學時代去過教會外,讀國中開始,就因為補習升學壓力而不再去教會參加團契活動聚會,直到上大學之後,才繼續去教會,這樣的青年對教會的認識,以及在信仰上的認識,其實是與國小學生對信仰的認識相差不多。唯一的差別是,上大學之後比較容易發現信仰上的問題罷了。

二、聖經的認識薄弱

不論是馬丁‧路德或是約翰‧加爾文,都非常強調聖經,強調聖經是教會最高權威和基礎。但真正落實在這個信仰理念的教會,或是傳道者不多。

我常說評鑑一間教會,不要看該教會禮拜堂的建築。因為從教會歷史來看,最美麗堂皇的禮拜堂建築,往往是促成信仰墮落的催化劑。請注意,我這樣說,並不是說不要蓋禮拜堂,更不是說把禮拜堂隨便蓋蓋就好,我絕對沒有這個意思。我要強調的是:有好的禮拜堂,也需要有堅實、真確的信仰基礎相配合,而這必須是在建造新教堂之前,就已經打下基礎,否則堂皇的禮拜堂,只會加快墮落的速度而已。

耶穌時代的耶路撒冷聖殿就是這樣子,連他的門徒看見了都為它的美,驚嘆到對耶穌說:「老師,你看,這是多大的石頭,多宏偉的建築!」(〈馬可福音〉13:1)但耶穌的回答卻是很不屑,甚至認為那是會倒塌的建築物(參考〈馬可福音〉13:2)。原因很簡單,因為建築是外在的,內在的若已經腐敗,外在建築很快就會瓦解。這也是耶穌會推翻那些在聖殿裡作買賣的攤販,並斥責他們將「祈禱的殿」變成賊窩、市場之因(參考〈馬可福音〉11:15~17、〈約翰福音〉2:16)。

馬丁‧路德會推動宗教改革的一個重要背景,其實就是和當時羅馬教廷在建造梵帝岡聖彼得大教堂有關。這座堂皇的大主教堂,共計用長達120年才建造完成,卻因為耗盡許多信徒奉獻還不足以應付,演變到最後發行贖罪券,才引爆這場宗教大改革。而贖罪券就牽涉到對聖經的解釋和認知。信徒或長執,尤其是長老若是對聖經的認識薄弱,就很容易讓專職傳道者對聖經握有絕對解釋權,而萬一傳道者沒有謙卑、反省能力,卻還掌握著絕對的權柄,就非常危險。

三、重回聖經才是正途

「教會是建造在聖經——上帝的話語之基礎上」,這句話是約翰‧加爾文給我們長老教會最重要的信念之一。因此,教會存在的最大使命就是要傳揚聖經的信息。

越來越多民眾喜歡讀聖經,特別是大學院校開設宗教系所,將聖經列入必讀經典之後,經常有民眾喜歡詢問信徒關於聖經的問題。答非所問還好,若是被問到舌頭打結,甚至有的動搖信心,這樣,談「萬民皆祭司」,恐怕距離更遠。對聖經有正確了解,不但會培養自己有堅定的信心、明確的信仰態度,更能幫助他人解惑,而這才是引領他人來接近耶穌的第一步。

身為傳道者,確實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信徒認識聖經,明白聖經的教導。設若僅停留在禮拜日的講道,那是相當脆弱、不足的。信徒若是沒有認真讀聖經,就談不上所謂靈修;如若傳道者沒有帶領信徒查考聖經,教會就很容易出亂子。咱長老教會這二十多年來,「教案」多到俯拾即是,就是個例子。更嚴重的,許多機構到法院去訴訟,連連傷害教會信譽,毀損基督的形像之重,幾乎讓咱長老教會賠上了過去百餘年來累積起來的信譽。也有許多傳道者帶信徒四處去外國取經,只為了增長人數,而所學習的,盡是表面的禮拜禮儀,卻甚少有聖經的深厚基礎。更嚴重的是,有不少傳道者喜歡將自己權威化,掛在口中的「教會應該是『神權』,而不是民權」,這是嚴重扭曲約翰‧加爾文強調「民主共和」之理念,乃出自對人性軟弱的預防之聖經反省。傳道者把自己權威化,就是在重蹈宗教改革時代,神職人員脫離了聖經是教會最高權威的信仰告白之覆轍。

四、要逐漸脫離「教牧中心」的思維

目前咱三所神學院都有開辦信徒神學教育延伸課程。因此,有越來越多信徒對聖經神學的認識,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豐富、充足,因而教會的事務或是重要職務,其實,是可以排除非教牧者不可的傳統。例如在文字事工的領域,傳道者在這方面真正有素養者不多,而在信徒方面卻是人才濟濟;在醫療和一般教育工作上,董事會應該全讓給信徒去負責,專職傳道者應該專心在帶領信徒研讀聖經、查經的工作上。唯一要求的是,這些董事都要有信徒神學教育課程的基礎。總會有許多工作,其實若由受過神學教育的信徒來擔任,會比傳道者擔任更具特色和活力,例如青年、婦女、教社、教育、普世關係等,這些在國外很普遍都是信徒參與擔任。但他們在聖經、神學的造詣上,卻不亞於專職傳道者。

把「萬民皆祭司」放在教會禮拜的禮儀上來思考時,就應該將禮拜看成是生命的告白,不論是司會、講道,或是讀經、禱告等,都應該知道這是在見證上帝救恩的聚會。這樣就不會只在意這場特別的重要聚會(例如教會慶典,或是大型培靈、佈道聚會等)中,自己有否被安排上台主持某一項節目,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就算是主日禮拜也是一樣,傳道者若是沒有好好準備講道,就不配當祭司,這點是應該要注意的。

若「萬民皆祭司」是在意於教會機構之理、董、監事的位置,那是重犯了耶穌門徒雅各和約翰的行為,並不正確。因為若是沒有聖經基礎,就很難清楚該機構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服務需要幫助的人。這樣就無法盡職於理、董、監事的監督之責,也無法督促該機構回到原先設置之基本精神,更糟糕的是,連理、董、監事自己也跟著陷入在只談「利」的誘惑中而不知。

坦白說,傳道者若是要認真準備講道,要帶領信徒查經,並且準備講義給信徒,單是要把這些事做好,就不會再有多餘的時間去涉入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的事務。因為那不僅僅是單純辦教育,也不是只有醫病關係,更關係到經營的問題。不論是任何教會機構的存在,都有一個共同目的,就是傳道。而傳道的主要內容,就是上帝拯救的信息,這信息就是聖經。因此,不論誰當機構的理、董、監事,都必須要具有聖經的基礎。

因此,我認為要談論「萬民皆祭司」的第一個要義,就是要先回來認識聖經,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明白怎樣在生活和工作上,扮演著祭司的角色。

最後,我比較喜歡將「萬民皆祭司」的「萬民」,是包括傳道者在內,而不是將傳道者和信徒作出區隔。這樣,就不會有將福音的事工區分出某些工作是屬於傳道者,某些是屬於信徒的。我認為有這樣的認識,就會清楚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幫助他人認識基督教信仰,且相信耶穌就是生命之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