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基督精兵的筆墨:高俊明牧師的現代詩創作

2025年8月8日

文∣阮以理╱長老教會青年、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

高俊明牧師的身分、形象、標籤,讓高俊明顯得如同歷史課本中常見、影響時代的重要人物之樣板。堅毅的形象,容易讓人忽略了他其實是位內在心思細膩、喜愛用筆墨揮舞個人心境的詩人。

玉山神學院院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發表〈人權宣言〉、藏匿施明德被捕入獄、黨外運動、台獨大老等等,都是高俊明牧師廣為人知的身分、形象、標籤。這些厚重的頭銜讓高俊明顯得如同歷史課本中常見、影響時代的重要人物之樣板。此外,他也被視為一個先鋒,藉由三大宣言的發表,以基督教信仰的聲音來影響社會,特別是在政治層面造成強烈的震盪。此後,長老教會成為戒嚴時期對抗政府的重要角色,在台灣近代歷史中佔了一頁。

然而在玉神開拓、教會行政、政治參與、社會關懷這些行動者的樣貌之外,高俊明的詩人面貌卻相對鮮為人知。換句話說,高俊明作為行動者的堅毅形象,容易讓人忽略了他其實是位內在心思細膩、喜愛用筆墨揮舞個人心境的詩人。高俊明不僅是信仰的行動家,也是信仰的文學家。

從留日學生到戰後跨越語言的一代作家

高俊明於1929年6月6日出生於日本帝國殖民台灣時期的臺南州,家中有五男、八女共13個手足,高俊明為五子,排行第12。祖父高長(1837-1912)跟隨馬雅各醫生信主,是臺灣最早一批長老教會的信徒。父親高再得(1883-1947)是高長的三子,在蘭大衛醫生門下學習西醫,返回臺南開設「再生堂」醫院。母親侯青蓮(1890-1975)曾在臺灣第一間西式女子學校——臺南長老教女學受教育,曾擔任臺南市婦女會會長、長榮女中董事長。

1939年,小學五年級的高俊明跟隨姨丈——日治時期著名政治運動家蔡培火(1889-1983)到日本,與表兄弟書德、書文以及蔡培火的獨生子蔡敬仁一起住在東京蔡家,就讀淀橋第四國民學校。後來考上青山學院,卻隨著太平洋戰爭進入到日本本土,學業被迫中斷,被分配到工廠協助生產軍需品。

戰爭結束後,高俊明在1946年初搭船離開東京回到台灣,進入長榮中學就讀,恢復學習歷程,不過在學期間遭遇嚴重的語言學習障礙。經歷日本殖民教育,又在日本留學,因此,華語是一個需要從頭開始學習的語言。然而課堂上台籍老師的華語說得並不標準,外省籍老師則因外省口音而難以理解。這段困難的學習過程,使高俊明逐漸對華語感到排斥與厭惡,直至高中畢業後,他的華語仍然沒有學好。

儘管如此,這些困難並未影響他的求知慾。他家中有多位兄姐曾到日本留學,家裡也有許多日文書籍可以借閱,包括西洋小說《孤星淚》、《大地》等,以及內村鑑三等日本基督教著作。這些日文書籍成為高俊明學習的主要來源,也讓他在詩歌創作上選擇了日文,因為只有熟悉的日文能夠真正表達他心中所思所想。

在高一時,高俊明認識了一位來自上海的同學林永杰。這位同學在二戰時期於上海讀日本學校,日文和文筆都非常優異,在柔道與拳擊方面也具實力,文武雙全。林永杰成為高俊明的好友,並且深深影響了他,特別是在詩的創作方面。最初,高俊明只是隨筆練習,在生活中隨時攜帶筆記簿,將浮現的心情與想法寫下,即便是簡短的感言。這樣不斷的練習,讓他逐漸養成了用日文寫作的習慣,並進而創作日文詩。

二戰結束後,台灣從日本的統治轉為中華民國的統治,這一變化影響了當時台灣文學界的發展。對於中華民國政府而言,日文的使用象徵過去的殖民歷史,因此受到貶低、禁用。在這樣環境下,曾經受過日本殖民教育、使用日文創作的作家們,因為政權更迭、國家語言政策轉變,使得這一代的作家被稱為「跨越語言的一代」。雖然高俊明並未與當時的台灣文壇如銀鈴會、笠詩社等有所接觸,或是在主流的詩刊、報紙發表作品――個人私下抒發心情的創作。然而,高俊明同樣受過日本教育,在書寫過程中所面臨語言斷裂的問題,以及抉擇使用語言的狀況,筆者認為高俊明同屬於「跨越語言的一代」。

從《瞑想の森》到《冥想的森林》

高俊明的第一本詩集《瞑想の森》於1962年4月10日出版,總共收錄49首日文詩,都是在他十八歲到三十三歲(1947-1962)這段時期創作的,總共經歷就讀長榮中學(1947-1949)、台南神學院(1949-1953)、山地巡迴傳道(1953-1957)、玉山神學院部分時期(1957-1962)。

《瞑想の森》是由台灣宣道社印刷出版,印刷形式相當簡單,全書內頁共88頁,除了封面及內頁封面、目次、封底印刷資訊之外,內頁全部都是詩,沒有作者序、編輯序或是其他說明的文字。以作品集中收錄的第一篇〈瞑想の森〉當作詩集的書名《瞑想の森》,這49首詩的編排順序目前無法得知是否按照書寫的時間,或是按照作者、編者的任何特殊編排。

台灣宣道社並非屬於長老教會轄下的出版社,創設於1954年5月1日,是由嘉義北榮教會的盧萬德醫師、洪真珠長老夫婦與楊石林先生共同創辦的私人印刷社,曾經為台語小說家賴仁聲、林萬全出版白話字小說,幫蔡凱棠出版劇本《聖劇》。

中譯本《瞑想的森林》之出版並非高俊明主動發行,乃是因為日文譯者賴勝烈於1976年從高俊明的太太高李麗珍手中獲得《瞑想の森》,深覺高俊明的詩相當優美感人,遂自行嘗試翻譯六首,並且刊登在1978年2月19日的台灣教會公報上。爾後又陸續翻譯其他的作品,零散的刊登在《基督教家庭雜誌》,也因此結識時任雜誌編輯的陳義仁牧師。

而究竟這樣的美好事物又意味著經過幾年的時光,賴勝烈將49首日文詩全部翻譯成中文,恰好當時陳義仁在台灣教會公報社擔任編輯。因此由陳義仁進行編輯、排版,由於陳義仁同時是畫家,在詩集內頁中有許多親筆繪製、對應內容的插畫。最後由台灣教會公報社轄下的人光出版社負責印刷出版,中譯本《瞑想的森林》在1989年3月發行。總共有深淺兩種顏色的封面,全書內頁共94頁,除了封面、內頁封面、目次、封底印刷資訊,還新增了高俊明的中文版序和賴勝烈的譯序,以及封底一段由陳義仁書寫、描繪他眼中高俊明的文字。

作品賞析

〈瞑想的森林〉:

曾幾何時枯樹也喃喃細語了。

曾幾何時落葉也微微示意了。

曾幾何時在森林深處發現了:

樹木的新芽,

花兒的蓓蕾,

無名的野花,

樹間的陽光,

清泉、水苔、小鳥、雜草、

露珠的閃耀等等;

潛藏著一個深邃的真理,

倏然,在我微暗的心房點燃亮光。

尋求那個瞬間,

我今天依然獨自一人,

穿入瞑想的森林。

這首詩作為整本詩集的書名,可見其重要性,這份重要性還有兩個面向:其一是表明了高俊明自己內心深處對基督教的信仰告白,其二是展現出他在文字運用上成熟的美學。前兩句分別以枯樹與落葉這兩個象徵凋零、逝去的物品,柔軟的輕聲訴說某個細微的事,一步一步引導讀者想了解究竟是什麼事在前方等著。接著詩人告訴我們隱藏在森林深處,是充滿光明、未來的,新芽對應著枯樹、蓓蕾對應著落葉。

而究竟這樣的美好事物又意味著什麼?詩人告訴我們這當中蘊含著一個真理,並且在忽然之間點亮他幽暗的心房。這片廣大的森林正如這個浩大的世界,充滿枯樹、落葉等破敗黑暗,唯有在深處才可見到隱藏其中神的真理,這樣的真理才能點亮人們心中的黑暗。

其實森林也意味著個人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尋求真理的時候,要獨自一人面對內心的黑暗,尋求真理的亮光,這正是高俊明進入內心思索基督教信仰,以及一生在追求、實踐信仰時的真誠告白。在美學手法部分,詩人藉由一層一層的堆疊,帶出雙層的探索,在森林中發現真理,又在心中點燃亮光。大自然的描述中,詩人特意以清泉作為開頭:「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4)神的道理就如活水一般,能夠使心靈的飢渴得到滿足,這正是人們要不斷要在森林中去尋求的。

〈山地傳道〉

寂寞的行旅

綠山 青空 野地 小溪

處處皆美麗

但 寂寞的心裡一片是淒迷

四天三夜之旅漫長無際

探訪之地是附近的山里

其實遙遠無比

人情、語言無法溝通

露以微笑 揮手招呼

卻 愛莫能助

當然 悲戚或痛苦 雖然已覺悟

但 勝不過事實

想回家 但 應該留下!

想放棄 但 應該前去!

不願意! 但 要去!

絕對不願意! 但 要去!

已經厭膩! 但 要去!

唉! 我心破碎 心碎萬片

神啊! 救助我吧!

〈山地傳道〉一開頭,立即點出寂寞兩個字,在異鄉面對異族的環境,又是畢業生中唯一入山宣教的。此般開拓宣教之旅自然令他備感使命承擔之孤獨感,唯有造物主的大自然景色如此美麗,給予安慰及心靈救助。在1950年代的山地交通仍然是相當不便,高俊明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腳,往返山與山之間,時常碰上風雨、野獸等阻礙,受傷更是常有的事。

在山地傳教之初,高俊明學了一年的排灣族語,不過實際上在傳教與溝通時仍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要用生疏的排灣族語講神學、聖經相當困難,雖然有些部落長者可以用日語溝通,不過年輕一代使用的華語卻是高俊明同樣生澀的語言。他在詩中寫下愛莫能助時,只能露以微笑揮手招呼,表現出肢體與心靈溝通之真心誠意。

作為一名傳道人,在唸神學院的時候即已經立志要跟隨耶穌,走一條荊棘之道。這種覺悟在開始親自傳道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耶穌在曠野40天禁食、遇見撒旦誘惑的那種痛苦與動搖。隔閡的文化、現實的困難、孤獨的他者感,造成內心掙扎,以不斷湧現的自白,詰問自己。

在這首詩中, 高俊明一連用了六個「但」字,他不斷地強調那種肉體軟弱不堪、在放棄與堅持之間膠著拉扯的痛苦,最後用心碎萬片道出自己心靈上的撕裂,只能祈求神來救助他。整首詩從外在環境狀況的敘述,逐漸推演至內心的呼喊,表現出在山地傳道的困難,不只是肉體上,更多是心理上的破碎。

其餘作品

高俊明並非大量作品產出的詩人,他大多數的詩收錄在《瞑想の森》。因為在被捕入獄時,許多個人文件遭到政府當局沒收而散佚。除此之外,有少部分零散刊登在教會公報上的投稿作品,有用台語白話字書寫的,也有中文書寫的。在2001年4月再版的中譯本《冥想的森林》,另外收錄10首1973年創作,以十個聖經經文讀後有感而寫;一首監獄時期的作品〈上帝的旨意最美善〉(原題名:仙人掌與毛毛蟲),一首刊登在日本雜誌《福音與世界》的長詩〈給台灣光明〉。

1995年由日本的基督教出版社「教文館」發行的《サボテンと毛虫高俊明詩集》,收錄的作品有《瞑想の森》以及〈上帝的旨意最美善〉。2018年的再版《瞑想の森》則是由日本的出版社「醫學出版」發行。

詩人/傳道人/行動者

高俊明牧師的詩歌創作,鮮少被外界關注,筆者亦是在一次史料庫中查詢時,發現他的詩集創作,進而爬梳更多的作品。高俊明牧師的文字無疑是他信仰與心靈的真實寫照。作為一位傳道人,高俊明在信仰、行動與文學之間找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他的詩作不僅是心靈的抒發,更是對基督教信仰進行深入思考、行動後做出詮釋。詩語簡潔卻充滿力量,情感真摯且充滿反思,既表現了他對上帝的敬仰,也展現了對人類生命深刻的關懷。高俊明的詩作,無疑是台灣基督教文學的珍貴一頁,期盼讀者們有機會從這些詩,看見信仰不僅可以通過行動來實踐,也能透過文字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