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

2011年12月10日

作者︱張懋禛 (真光福音教會牧師)

我可以站在不用推翻改革宗神學的基礎上,欣賞並學習其他可以幫助我擴張對上帝的認識與作為的神學觀。

一個已經開始的青年復興運動

要寫這篇文章並不容易,因為很難為我想要描述的這類長老教會青年運動下一個定義,而它也並不像本期中所介紹其他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運動那麼組織化。更困難的,是自己需要用客觀的角度,勇敢地對自己的信仰進行批判與反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身為「六年級生」的我,從小就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大,經歷過兒童主日學、少年團契、青年團契的培育,卻在大學時期跑去參加校園團契、到非PCT的教會聚會、也經歷當時在台灣方興未艾的靈恩運動。而之後出國讀書與工作,我並沒有選擇到台灣人或華人教會聚會,反而選擇了一個所謂「使徒性教會」的獨立教會聚會,甚至在這間美國人教會接受更多所謂聖靈工作的訓練。2002年我回台灣,進入台灣神學院讀道學碩士,經歷信仰打破與重整的必要過程,重新擁抱改革宗和加爾文傳統。2005年畢業後進入總會研發中心服事,透過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案,終於學習到如何站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神學傳統與宣教神學的根基上,因應當代教會各種發展趨勢所帶來的挑戰,看待我即將探討這個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已經開始或會繼續發展的青年復興運動。

跟隨「屬靈領袖」、挑戰神學傳統

我將這一類型的運動稱為「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因為許多參與或推動者—通常是年紀較輕的教會同工與傳道人,或對青少年事工有強烈呼召的服事者經常提到路加福音6章36-39節的經文:「耶穌又對他們講一個比喻:『沒有人撕破新衣服,把撕下的布塊補在舊衣上;這樣做的話,新衣撕破了,撕下來的那塊新布又不能跟舊的相稱。也沒有人拿新酒裝在舊皮袋裏;這樣做的話,新酒會脹破舊皮袋,酒漏掉,皮袋也損壞了。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沒有人在喝過陳酒以後,再想喝新酒,他總說陳酒好。』」這段經文的啟發通常是這樣:上帝在新的世代要做新的事情,教會需要更新才能夠承接新的恩膏。也因此,「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有以下幾個特色,這些特色是因為一些原因所發展而成的:

1. 渴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青年人數增長,學習青年信徒人數增長很快的教會的做法和想法,原因是因為發現PCT的青年人數正在大量流失。

2. 挑戰不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視為優良傳統的神學與行動,包括聖經詮釋法、教會論、聖靈論、禮拜學、宣教觀、公眾關懷或參與政治……等等。主要原因是接觸到所謂的「外教派」,發現他們的神學或許可以補強PCT青年的生命更新與事工發展,或是認同他們對長老教會的批判。

3. 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議會制」有不同看法,希望建立類似初代教會所謂「五重職分」的教會體制。原因很有可能是鑑於有些選舉制度的弊病、認為這樣的制度較難營造教會合一順服在牧師領導下的氛圍或延長決策時間、或是降低了宣教行動力與效率。

4. 投入此運動的青年或牧者積極尋求所謂的「屬靈領袖」,與其建立生命連結的類似師徒關係,並以身為該人所帶領的「門徒」為榮。可能的原因是改革宗傳統堅持一切榮耀歸於神、高舉人是驕傲,且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較不強調這種型式的門徒訓練,但又某種程度有這樣的需求。

5. 不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的神學院視為唯一可以得到裝備與造就的唯一途徑,甚至鼓勵牧者、同工、平信徒去其他較偏重實際操作的事奉訓練學校接受操練。結訓後雖然無法進入正式PCT體系,但可以在接受這種訓練的教會內部擔任重要服事位置。主要的原因是認為正統神學院太偏重學術與神學,缺乏可以提供在服事禾場第一線工作者直接實際可以操作的培育。

這些特色只是我自己經驗與觀察的整理,我相信不同人可以舉出更多觀點。但重點是,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是否是真實存在的?亦或是有更深的關鍵問題隱藏在背後?「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有何正面的意義?這是我接下來想要探討的。

青年需要的是信仰內涵

首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的流失是一個事實(根據研發中心在2007所做的研究,從1990到2005年這十五年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1~40歲的青年人數的下降率是15%,比全國同年齡層的人口下降率還高出三倍。現在的青少年會友數大約是總會友數的10%。)於是,很多人急於尋求解決之道:不論是開始敬拜讚美、增加華語禮拜、團契轉型小組、舉辦自認為可以吸引青少年的大型活動或特會、鼓勵青年參加其他教派的大型活動或特會、運用媒體或社群網路等工具傳播信仰信息、想要發展基督徒藝人或流行福音音樂相關事工……等,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也在這幾年舉辦許多營會或活動,希望可以凝聚青年對PCT的認同與喜愛。這些努力有沒有成效?我相信是有一些幫助的。不過,青年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某種聚會形式的改變或新穎的活動,而是這些東西背後教會可以提供什麼信仰的內涵。沒有了禮拜神學的教導,敬拜讚美只會變成唱幾首好聽動人的歌;沒有尊重、學習、合一的信仰態度,華語禮拜只會讓一間教會變成兩間教會;沒有牧養的眼光與機制,小組只是一個沒有同工選舉的團契;沒有了福音和聖靈,教會辦的大型活動是要怎麼跟市府舉辦的晚會相比?沒有信仰教育和分辨力,參加其他教派的特會只是讓青年更嚮往換教會;沒有了生命見證與傳福音訓練,各種媒介或藝人吸引都無法帶領青年真正來到耶穌面前。若要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帶來青年的復興,「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推動者可以著重在真正可以帶來青年生命增長的更深層信仰層面。

神學觀可以兼容並蓄

第二,「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挑戰不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視為優良傳統的神學與行動,這讓我想到自己在接觸和學習非長老教會的教派或運動的過程裡,的確曾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各樣的神學立場與宣教行動感到質疑,但現自回想起來,那時的我對PCT的認識其實很單薄,更不用說我尚未學習這些神學立場與宣教行動背後的神學。當時的我只是一個反傳統、想改革的熱血青年。經過許多的學習、與神和自我對話,如今我非常感謝我在PCT所學習到的聖經詮釋法、教會論、聖靈論、禮拜學、宣教神學與行動。我了解到,沒有那一個神學是100%正確無誤的。來自不同教會的我們都站在不同的歷史、架構、與認知上共同認識這位我們共同認識的上帝,尋求祂對歷世歷代相同或不同的心意與作法。我也學習到,我可以站在不用推翻改革宗神學的基礎上,欣賞並學習其他可以幫助我擴張對上帝的認識與作為的神學觀,讓自己的神學觀與信仰行動更為整全。比如說:我可以熱情地進行街頭佈道,也可以參加遊行關心社會;我可以經歷外顯的聖靈工作,也可以支持性別平等。我相信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是可以做到這一點的!

※需要進行有關教會體制的教育

有關體制的部份,我認為這跟教會認同度有關。我們都知道沒有哪一種教會制度是完美的,因為只要是人所組成的團體或機構,就有可能因為人的罪性而帶來傷害或錯誤性的作為。不論是議會制、主任牧師制、小組教會、使徒網絡…等,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那麼重點就在於:你決定要認同哪間教會或哪個教派的教會觀與體制?曾聽一些中區會的傳道人跟我說:有些教會和牧師經常出席其他教會的團隊或聚會,幾乎不參加中區會的會議或活動,而且又一直批評長老教會的不好。他們乾脆離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好了!這種話聽起來是氣話,但卻也表達出對這樣似乎缺乏認同感與委身度的PCT教會或牧者的質疑。有些「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的推動牧者希望可以扮演或推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內部的改革與轉化,但我發現除非可以先尊重PCT主流群體並用互相學習的態度對話,否則很難有什麼對整體教會有助益的成果。當然,不論是總會或地方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議會制度的確會有它因著「人的因素」所造成的弊病,但我認為需要調整的不是制度,而是對會友進行許多相關教會體制與法規背後的信仰教育,這件事刻不容緩,也是「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所帶來反省的契機,讓好的制度可以有好的生命品質與教會文化來運作。

可能帶動傳道人培訓的更新

最後,「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可以帶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另一個突破,就是關於傳道人培訓與神學院教育的更新。這件事情我們的神學院已經看見,並已做出許多實際行動。從靈修神學的推動、實踐神學課程的增加、各樣青年事工與教會發展策略的研討…等等,這幾年來帶給教會有很多的幫助。然而,PCT固有的傳道師聘派制度(教會青年神學院畢業後可否回到母會牧會?)也在這過程中接受到挑戰,而地方教會普遍存在的「牧師與小會之間權力關係緊張」的問題,造成教會缺乏尊重屬靈領袖的文化,以至於屬靈導師關係的失落,這些都是「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所表現出來希望教會現況改變的呼求。

「新皮袋青年復興運動」目前雖是一個沒有組織化的運動,但它的力量與發展,卻是多樣與不容輕看的。它可以帶來PCT更好的發展,也有可能讓PCT分崩離析。這個運動會怎麼樣發展,挑戰著我們的教會與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