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出去走走,來自「他者」的邀請
2018年6月11日

作者︱張瑋哲 (《新使者》執行主編)

對於身處不同時代的人們來說,旅行意味著截然不同的經驗。荷馬史詩伊薩卡國王奧德賽的遠征,直到攻克特洛伊城後命運多舛的返鄉,是旅行;使徒行傳中使徒們背負福音的使命,從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成為耶穌復活的見證人,這也是旅行;亞伯拉罕聽到永恆主的召喚,要他離開吾珥的本族本家前往應許之地,這亦是旅行。在古代倚靠血親的世界中,旅行同時帶著絕望與盼望的雙重喻。相較於古代,即便科技發展使現代旅行「輕」省,少了離鄉背井的沉重,卻多了份異域冒險的想像。不論旅行者操著異國言語在旅途中互相交流,或感受他鄉與故鄉不同的風土,與古代的旅行相似的是異鄉的事物都將成為我們感官或經驗上的衝擊,並在旅行者生命的隱微處重新寫入對生活日常的想像。脫去舊日旅行的重量,今日的輕旅行仍然在日漸緊湊的現代生活中,扮演生命節奏的調音師。

《新使者》165期的主題「出去走走:認識教會輕旅行」將透過不同作者的視角,帶我們觀看日漸習以為常的事物。透過劉漢鼎的〈心驛耕新:台東新港教會〉、蔡尚志的〈193公路與部落教會之旅〉、李俊緯的〈我騎著單車在回憶的路上〉文中,我們分別從在地人、單車旅行者以及遊子的視角,看見不同東部教會不同的風景。在吳純瑜的〈旅行大稻埕〉一文裡,透過大稻埕的劇團經驗來深入認識老台北的戲劇文化、人文風景與教會。透過黃奕偉〈障礙、老人、小教會〉,我們可以透過他在福音日本語學院(MEJI)的經驗深入體會台、日兩地不同的教會文化。出去走走不單是認識教會,旅行者也依著各自不同的喜好發現不同的人文地景,從柯松韻的〈我不在書店,就在前往書店的路上〉文中,「書」成為看見不同世界的窗口。本期的特稿Yvette Chen的〈斯里蘭卡的亞當峰朝聖之路〉,我們會看見多元宗教、族群的斯里蘭卡。特別感謝王子碩先生提供的〈台南福音之路〉,透過他細膩自然的黑白照片上色與生動的文字介紹,讓我們可以想像舊日府城宣教師的佳美腳蹤。

現代化帶來的簡約、單調、貧乏的生命經驗裡面,出去走走體驗不同的生活步調感受不同的文化衝擊,似乎漸漸成為現代人的小確幸。然而在這背後所隱藏的,可能是如孩童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於短暫自由的渴望,出去走走的選擇或者是種從社群媒體零碎訊息中逃離出來的方式。在旅途中放下自我聆聽他者的聲音並在心中沉澱反芻,我們也將從漫無目的的忙碌中短暫釋放重新得力,並以不同的生活態度檢視自己當下的生活。出去走走也是邀請,讓我們脫離當下的緊繃感進入他者的世界,或者在那裡我們也能意外地撞見喬裝的上主,因為祂總是呼召人們跟隨祂離開單調貧乏的舒適圈踏上信仰的冒險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