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全方位牧師娘——吳威廉牧師娘

2006年10月10日

文︱林熙皓/台灣神學院神學研究所道學碩士生

音樂教育是吳威廉牧師娘對台灣教會與社會貢獻頗多的部分。

在台灣服務長達四十年

1940年以前的北台灣長老教會歷史中,總共有二十七位男宣教師來台灣服務,其中有二十三人其夫人亦隨同來台。這些遠渡重洋的婦女除了要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外,也經常參與宣教的行列。其中,吳威廉牧師娘可說是代表人物。在筆者整理、閱讀《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會報告書》、加拿大長老教會機關報“ThePresbyterianRecord”等相關資料時,發現幾乎每個宣教工作場域都可以看見她的身影,可謂全面性地參與北台灣長老教會的宣教運動,特別在音樂事工方面更有著莫大的影響。而吳牧師娘在台灣服務長達四十年,直到1938年退休返回加拿大。若是以全台外籍宣教師因戰爭關係而全數撤離台灣的1940年為界,1940年以前在北台灣服務的外籍男宣教師的妻子中,吳牧師娘是工作年資最久的。以下將介紹這位具代表性的婦女。

1892年隨丈夫來台的吳威廉牧師娘,起初便曾協助馬偕做醫療傳道事工。據說吳牧師娘趁患者在醫館外的茅屋下等候看診時,教他們唱詩歌、向他們傳福音,以此來安慰肉體病痛者的內心,可以說是馬偕醫院第一位負責傳道事工者。馬偕死後,醫館旋即停止服務,直到1905年宋雅各醫師(Dr.G.V.Ferguson)受派來台灣進行重開醫院的工作。宋醫師初到淡水時,猶不善使用台語與病患溝通,加上仍缺乏相關醫護人員駐於醫館協助宋醫師看診,因此,已待在台灣十餘年、曾協助醫館事務的吳牧師娘便同時擔負起翻譯、看護、配藥等工作。即使後來烈以利姑娘、安義理姑娘來台灣,醫院裡的福音工作由兩人擔負起,但吳牧師娘仍舊繼續熱心的從旁協助。

栽培台灣本土音樂家

音樂教育更是吳威廉牧師娘對台灣教會與社會貢獻良多的部分。淡水女學校創立後,她便長期投入於該校的音樂教學,毫無保留地貢獻心力於指導學生學習樂理、歌唱與管風琴。此外,在男中學她也展現、善用其音樂方面的長才,指導該校的音樂課,據說當時吳牧師娘早上在男中學、淡女及神學校上音樂課,中午以後教導各組級的聲樂,下午三點半之後再繼續樂器方面的教導。因著吳威廉牧師娘積極投入該校的音樂教育,才得以自該校的學生中啟蒙了陳泗治、駱先春等日後的台灣本土音樂家,使得吳威廉牧師娘在音樂方面的貢獻一直為後世所褒揚與緬懷。男中學在音樂方面的能力與表現獲得了提升,1926年組織了號稱台灣的第一支合唱團——淡江中學合唱團,到日本、韓國進行巡迴演唱,其表現得到許多讚賞,而陳泗治、駱先春等人正是該團的成員之一。曾接受吳師母音樂方面指導、之後擔任淡江中學校長的陳泗治先生曾回憶道:

有一次她教我彈了鋼琴後,以非常慎重的語氣對我說:「在音樂上無『大約』之事。」(Thereisnojustaboutinmusic.)她對音樂的態度及精神正如此一句話,這是我最欽佩她為音樂教師偉大之處。……因吳師母有這種對音樂之態度,台灣教會之音樂基礎始有今日之鞏固。

陳泗治、駱先春等人都是對台灣或教會音樂界頗具影響力的音樂家,由他們諸位再輾轉培養訓練出來的音樂人才多不可數,且成為台灣在西洋古典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分子。若說吳牧師娘是西洋古典樂得以在台灣發展的重要元素,恐怕一點也不為過;而吳牧師娘在音樂教育方面的貢獻,更是得到日本政府以頒發獎章的方式予以肯定。

台灣北部教會音樂之母

到了禮拜天,她也未因為週間的忙碌而選擇休息。她加入大稻埕教會的主日學教學行列,在本地婦女的協助下,進行詩歌、故事、搶答、讀《聖經》等主日學課程,且還自加拿大引進「滾捲畫」等主日學教材,使教學更活潑,提高孩子們學習的興趣與意願。而吳威廉牧師娘也在此發揮她音樂的專業能力,改編了加拿大教會主日學所唱的詩歌、填入以「耶穌愛我與眾人」為主題的中文歌詞,讓小朋友來吟唱;她也曾為大稻埕教會的主日學及幼稚園寫了首主題曲,以吸引兒童對教會兒童事工的注意與興趣:

來吧!看看我們的大稻埕幼稚園

我們喜歡去大稻埕主日學

來和我們一起去大稻埕主日學吧!

她也創作供教會於禮拜時吟唱的詩歌,如《舊聖詩》中的〈咱當來吟詩,吟詩讚美耶和華〉、長老教會目前使用的《聖詩》中第三一七首及四六七首,都是出自她的手筆、且直到現在仍膾炙人口的詩歌。無怪乎教會界賦予她「北部教會音樂之母」的美譽!更有人認為台灣長老教會曾被世界眾教會稱為「愛唱詩的教會」,也是深受吳牧師娘的影響而來。

獨立受派成為女宣教師

吳威廉牧師娘雖如此活躍於宣教工作,教會方面也期待這些宣教師夫人能成為海外宣教的一大幫助,然而,當時的歐美社會仍強調已婚婦女的職責在於照顧好丈夫與家庭,身處這樣的時代處境,吳牧師娘有時仍得捨棄宣教工作。例如為了照顧即將在加拿大就學的孩子,又要讓先生安心地從事宣教事工,吳牧師娘選擇放下宣教工作,回到加拿大好好地照顧孩子。不過或許令吳牧師娘安慰的是:孩子中有兩個日後也成為在台灣服務的宣教師——吳阿玉姑娘及吳花密姑娘,前者先後在馬偕、新樓及樂山療養院擔任護士,為台灣的護理工作及教育貢獻心力;後者更是1940年前的北台灣女宣教師中唯一的醫學女博士。

1923年6月吳威廉牧師因心臟病病逝於淡水,對於許多女性來說,失去丈夫是多麼大的打擊,因為這意味著妻子頓時失去情感、家庭生活、經濟等方面的依靠。而當初之所以會來到台灣,是因為丈夫受指派來台工作而陪同來台,如今丈夫亡故,似乎也喪失了她居留台灣的因素,就如黎約翰牧師於1891年病逝後,黎牧師娘旋即回國。然而,丈夫的去世並未打消吳牧師娘願意繼續在台灣致力宣教的心志。加拿大長老教會的婦女宣道委員會(Women’sMissionarySociety,簡稱W.M.S.)得知吳牧師娘仍願意留在台灣,繼續致力於宣教工作的推展,因此於1924年聘請吳牧師娘成為女宣教師。1929年起加入台北中會的主日學部,成為主日學事工部裡少數的女性成員,與外籍男宣教師及本地男傳道一起擔任部員,策劃北台灣整體的主日學事工。受「聯合教會事件」影響,吳牧師娘隨同女兒及夫婿——吳花密及李約翰醫師(Dr.J.L.Little)於1930年轉往隸屬英國基督長老教會管轄的台南,繼續服務。離開前,台北市及近郊各教會選於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禮堂舉行「吳威廉牧師娘在台服務三十八週年紀念音樂會」,以示惜別。可見北部長老教會對吳牧師娘的重視與肯定。

加入南台灣的宣教行列後,她協助了台南太平境等教會訓練詩班,讓南台灣教會的音樂素養獲得提升。而在戴仁壽夫婦於1936至1937年回國度假、述職期間,申請吳阿玉姑娘暫時代理樂山療養院院務,吳牧師娘隨同提供協助,這也是她在台灣宣教的最後一站。在那裡,吳牧師娘再次發揮其音樂方面的才幹,帶領病患組成詩班,並教導他們研讀《聖經》、學習許多有關生命的重要思想。1938年退休返回加拿大,在桂爾芙(Guelph)定居、安享天年,1960年去世。

結語

台灣教會歷史中,與吳威廉牧師娘一樣同為宣教師夫人的婦女雖然並沒有被教會正式任命為宣教師、正式銜有宣教的職責,更不是每一個宣教師夫人都能像吳牧師娘一樣,其作為能被豐富地記錄下來,但是誠如劉忠堅牧師在“TheIslandBeautiful”所言:「她們也是宣教工作中重要的力量。」正因為她們願意將生命投注在這塊土地上,在忙碌家事之餘仍不忘宣揚福音、參與宣教工作,才使得基督信仰可以在這島嶼、在人們的生命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當我們經常紀念馬偕、馬雅各等男性對台灣教會的貢獻時,更別忘了同時要感念這群默默作工的婦女。

原文來自:第96期(2006/10)我的家庭真可愛?!(頁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