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留美學生看臺海

2023年2月6日

文、圖|盧恩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

當外國友人關心臺灣與中國關係時,臺灣學生表現出茫然未知,或是在近期中國戰機不斷擾臺時,卻向外國人表達臺灣空軍頻繁升降是家常便飯,沒有必要緊張。

留學生對臺海局勢的冷感無知

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長年針對臺灣認同進行趨勢分析,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民意於近 10 年早已攀升超過五成以上,自認臺灣人又是中國人已非主流。大部分青年對於臺灣的國族認同即是如此單純且直接,這也確實彰顯於海外留學生群體,在國外生活的青年普遍會表明自己來自臺灣,加上全球反中情緒高漲,留學生也自然擁有臺灣主體意識。但若要更深入地與外國友人討論臺灣歷史、政經議題,大多數的留學生似乎無法精準掌握。

其實對於多數海外留學生而言,抗中保臺的認知似乎不像臺灣國內如此激昂,即使美、臺、中情勢比起前幾年更為膠著緊張,留學生之間並未熱切關注臺海局勢。留學生當然首先考量自己的人生發展,修課、發表期刊論文、就業優先於國家大事,若本身就是較政治冷感的青年,對於臺灣動態更是一知半解,甚至不明白如火如荼的國際現況。我在留學期間也不乏遇見當外國友人關心臺灣與中國關係時,臺灣學生表現出茫然未知,或是在近期中國戰機不斷擾臺時,卻向外國人表達臺灣空軍頻繁升降是家常便飯,沒有必要緊張。

留美臺生的政治參與

我認為政治即生活,因此來美國留學後,也參與臺灣同鄉會、臺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簡稱 FAPA)的相關活動,就讀的學校也有長期關注臺灣議題的臺灣學生社團。然而我發現,願意花時間一起投入這些事務的臺灣青年鮮少,雖然各州臺灣留學生應有所差異,但在自己接觸的臺灣青年社群中,願意積極關心臺灣社會的同儕比想像中更少。有些年輕學生期待自己可以用各種手段免除兵役,又或是選擇力拼取得美國身分,萬一臺海戰爭爆發,可以安然處在美國。

早年的海外留學生因為臺灣國內的戒嚴肅殺之氣,使得彼此在異鄉更加凝聚,希冀能運用海外的資源影響臺灣走向民主。而馬政府執政後期,傾中政策及反服貿運動也同樣促使臺灣留學生聚集、在海外發聲,接連的幾次選舉都號召回家投票。然而如今,在蔡政府的執政後期,政治氣氛走向溫暖且文青的風格,加上 2022 年地方選舉選情偏冷,海外留學生較少因為臺灣政治因素而集結。抗中保臺這個訴求是否真能在青年間產生危機意識,並再次團結海外的臺灣年輕人,或是 2024 年的總統大選如何促使青年再次認知自己選票的重要性,都有待質疑。

如今在海外願意投入、參與臺灣議題的青年,比想像中還少。也許是因為當前海外臺灣人組織的連結不若早期緊密,聚集易淪為聯誼性質,雖然參與活動得以拓展人脈,但是若臺派或獨派組織未積極設定共同目標,讓青年了解參與後自身能獲得甚麼價值,或是讓留學生理解投入後有何實質效果,在忙碌的研究生活下,多數留學生其實不太願意挪出額外時間關心臺灣。

統獨之外的多元臺灣議題

再者,長期旅居海外的臺美人所想像的臺灣,似乎與臺灣在地有所落差。海外長期關心臺灣的前輩,主要憂心臺灣能否作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然迫切為著臺灣獨立、不再受中國打壓而努力,這仍值得青年尊敬且學習。然而在臺灣生活的青年,除了面對國際上臺灣是否獨立之外,對內的社會、經濟、民生議題依然衝擊年輕人,無論是好是壞,這些在臺灣國內所面臨的個人生存議題的確受到臺灣青年關切。

我在美國生活的期間,不時會感受臺灣國內的多元議題,這些對於我接觸到的臺美人來說,似乎是疏遠且非必要之事。但是面對所謂臺灣議題的認知差異,可能也間接影響青年在海外參與臺灣事務的意願。臺灣社會充滿多樣性,不同的族群交織共融,青年會期待從多元層面看待整個臺灣,族群、環境、勞動、性別議題都形塑著臺灣的發展,也影響青年選擇如何用選票建立自己的未來。這般多元議題舉世皆然,同樣影響海外青年的觀點,即使我們依然對於過去國民黨的戒嚴迫害感到憤恨,但是民主的前進正伴隨我們年齡的增長。在這過程中,我們面對的不只是單一性的獨不獨立,當全面性的議題接踵而至,許多時候是更切身的事項,影響著我們對於臺灣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