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承祐/霧峰基督長老教會牧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播基金會董事長、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主委
AI 可以是牧者最得力的「數位幹事」,讓他們脫下沉重的行政枷鎖,穿上「AI 鋼鐵衣」,重新奪回牧養的核心——人與人的連結、心與心的陪伴。
牧師焚而快毀
現今,牧師或許是最高壓、最多工/斜槓的職業之一。他們被期待是神學家、演說家、心理諮商師、CEO、活動企劃、社群小編,有時甚至是水電工和司機。一週七天,從搖籃到墳墓,他們承載著整個群體的靈性重量。講台上的道要深入淺出、切合時弊;講台下的關懷要鉅細靡遺、體貼入微。他們的時間被無盡的會議、報告和行政庶務切割得支離破碎。
這種燃燒,正讓許多牧者陷入「耗竭」的危機。他們靈性乾涸、心力交瘁,被時代的洪流推著走,卻感覺離羊群越來越遠。正在此時,一個終極挑戰者或者說「威脅者」登場了,那就是AI(人工智慧)。
許多標題聳動地寫著:「AI也能寫講道稿」、「AI可以擔任心理慰藉師」。這引發了教會內心深處的恐懼:難道連最需要「人性」與「靈性」的牧養工作,都即將被冰冷、高效的演算法所取代嗎?牧師這個職業,是否會成為科技浪潮下的最新犧牲品?
但如果,我們都想錯了?
如果AI的出現,不是為了「取代」牧師,而是為了「釋放」牧師呢?如果它不是要把牧職消滅的敵人,而是像鋼鐵人那套戰衣一樣,成為牧者能力的「增幅器」呢?
這篇文章,就是要揭示一個正在發生的未來:AI如何成為牧者最得力的「數位幹事」,讓他們脫下沉重的行政枷鎖,穿上「AI鋼鐵衣」,重新奪回牧養的核心——人與人的連結、心與心的陪伴。
解構「AI鋼鐵衣」:四大核心功能模組
想像一套為牧者量身打造的「AI鋼鐵衣」,它由不同的功能模組構成,分別對應牧會中的核心痛點。這不是科幻,而是當下許多牧者已經在探索的真實應用。
模組一:神學創意模組——講道的再進化
傳統上,牧者準備一篇講道是孤獨的旅程。他們在書房裡,與古老的經文和厚重的註釋書為伴。但當他們要將這些深刻的真理,傳遞給一個看抖音、玩手遊、追影集的世代時,巨大的鴻溝出現了。
AI在此扮演的,不是「代筆寫手」,而是一個永不疲倦的「創意夥伴」與「思想陪練員」:
1. 跨界比喻的翻譯官:牧師可以問:「我這週要講『信心的跳躍』,請給我三個來自現代商業或科技領域的類比。」AI可能會提供「如同新創公司在沒有十足把握下投入A輪融資」、「如同使用者信任雲端服務,將重要資料存上去」等比喻,為古老真理搭建通往現代思維的橋樑。
2. 反方論點的壓力測試:牧師可以指令:「請針對我『三位一體』的解釋,提出最常見的五個邏輯挑戰或質疑。」這迫使牧者在講道前,就預先思考並強化自己的論述,讓信息更加嚴謹,更能回應聽眾的疑惑。
3. 靈感枯竭時的點火器:當牧師腦中一片空白時,可以請AI就某段經文,生成十個不同的切入角度或講道題目。也許十個裡面九個都不可用,但那第十個,就可能成為點燃整篇信息的火花。
AI沒有靈魂,無法傳遞聖靈的感動。但它能極大化地豐富牧者在「理性」與「創意」層面的準備工作,讓他們能更專注於將「靈性」的溫度注入信息中。
模組二:行政效率的數位大腦——從CEO到牧羊犬
許多牧者都曾自嘲,自己花在回覆E-Mail和寫報告上的時間,遠多於陪伴會友。行政工作是必要的,但它不該是牧職的核心。
AI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將牧者從行政泥沼中解放出來。
1. 會議魔法:將兩小時的會議錄音檔丟給AI,幾分鐘內就能得到完整的逐字稿、重點摘要、行動項目列表,甚至是一封可以直接寄出的會議紀錄郵件。
2. 溝通自動化:針對教會的例行公事(如場地預約、活動報名),可以設定AI聊天機器人來處理第一線的問答,篩選出真正需要牧者親自處理的問題。
3. 內容生成:為社群媒體(IG、Facebook)草擬符合平台調性的文案、設計週報的版面、撰寫活動的宣傳稿,都可以在AI的輔助下快速完成。
這項模組的終極目標只有一個:把時間還給牧者,把牧者還給羊群。讓他們從辦公桌前的電郵長,回歸到羊群身邊的牧羊犬。
模組三:關懷連結的記憶增幅器——讓關懷更有效精準
這是最具爭議,卻也最能體現AI「增幅」價值的模組。一個牧者要記住上百位會友的家庭狀況、工作挑戰、代禱需求,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其結果,就是關懷變得愈發通用和表面化。
AI可以成為牧者個人的、絕對私密的「記憶增幅器」。
想像牧師在探訪後,手動將重點記錄在一個離線的、安全的個人筆記系統中:「陳弟兄,母親下週開心臟手術,他為此焦慮失眠。」然後,他可以設定一個AI提醒:「下週手術當天發訊息關懷,一週後追問恢復情況。」
AI本身不具備關懷能力,但它能「增幅」牧者的記憶力與組織力。這讓關懷不再是「我為你禱告」的空泛祝福,而是「我還記得你母親的手術,一直在為她禱告」的精準打擊。這種「被放在心上」的感受,是建立深度信任關係的關鍵。(注意:牧者必須對會友的數據隱私,負絕對的責任。)
模組四:美感創意的即時設計師——拉近世代距離
教會的文宣品(PPT、海報、週報)的美感,常常成為年輕人吐槽的「重災區」。這並非牧者不努力,而是他們通常缺乏專業的設計技能。生成式AI繪圖工具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
牧者不再需要依賴過時的免費圖庫。他們可以化身「藝術總監」,對AI下達指令:「為復活節主日設計主視覺,風格要融合傳統的百合花與現代光影藝術,色調明亮且充滿希望。」幾秒鐘後,數十張專業水準的設計圖就呈現在眼前。
一個符合當代美學的視覺形象,是教會與年輕世代溝通的「第一印象」。當教會的視覺語言不再陳舊,年輕人也更願意走進來,聆聽其中傳遞的信息。
駕馭AI戰衣的守則:三大倫理底線
鋼鐵衣能賦予人飛天遁地的能力,但若缺乏駕馭者的心智與道德,也可能成為毀滅的武器。牧者在使用AI這套強大的「戰衣」時,必須謹守比世俗更嚴格的倫理底線。
守則一:真實性,永遠的第一順位
AI可以輔助思考,但絕不能取代思考;可以草擬文案,但絕不能取代心聲。一篇講道、一封關懷信,若失去了牧者個人真實的生命體悟、情感溫度與屬靈洞見,就失去了靈魂。牧者的呼召根植於他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這是任何AI都無法複製的。將靈魂外包,是牧者所能犯下的最嚴重錯誤。
守則二:人性連結,無可取代的「最後一哩路」
AI所節省下來的每一分鐘,都應該被投資於真實的人際互動上。科技的價值,在於它能否最終促成更深度的「人性連結」。AI可以幫你記住弟兄的需要,但打電話給他的必須是你;AI可以幫你安排行程,但給予一個溫暖擁抱的必須是你。若牧者因擁有高效工具而變得更疏離、更少與人面對面,那就是對這項工具最大的誤用。
守則三:數據倫理,神聖的信託
教會所持有的會友資訊,特別是涉及個人軟弱、掙扎與代禱的內容,是一份神聖的信託。在使用任何數位工具時,保護數據隱私都必須是最高原則。這意味著:絕不將敏感個資餵給公開的AI模型、優先選用可離線運作的工具、對數據安全保持高度警惕。在這方面,教會應當採納比世界企業更嚴格的標準,因為他們守護的不只是個資,更是人的靈魂。
結論:牧者未死,只是穿上了戰衣
AI時代的浪潮,不會導致牧師的滅絕。恰恰相反,它可能會篩選出兩種牧者:一種是被動地被浪潮淹沒的,另一種,則是主動學會駕馭浪潮、穿上「戰衣」的。
未來的牧者,不再是那個被行政庶務壓得喘不過氣的孤獨英雄,而是一位更從容、更專注、更具創造力的「人機協作者」。他們將繁瑣的「事」交給高效的AI,將寶貴的自己,全然獻給最重要的「人」。
AI冰冷的邏輯,最終是為了服務牧者火熱的心。這不是一個關於科技取代信仰的故事,而是一個關於善用科技、來成全更深刻信仰的故事。
問題不再是「教會是否應該使用AI?」而是「我們準備好迎接一位穿上戰衣、被大大增幅的牧者了嗎?」
你的教會,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