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愛的路上,你、我、祂!——路上教會的青少年牧養

2011年10月10日

作者︱洪旋格、陳澤胤 (路上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

牧養青少年需要不同性別、不同特質的在地同工加入,成為一個團隊。

楔子:愛就是看見需要

「如果沒有國中陪讀班,我可能連聯絡簿都不會帶回來,作業更是不可能帶!」

「如果沒有國中陪讀班,我可能會變壞吧!」

去年六月,當我們心灰意冷,想要結束國中陪讀班。

放手之前,我們氣餒地問國中陪讀班的學生:「陪讀班對妳們有什麼意義?」學生如此回答我們。

衝著他們這幾句話,我們又硬把國中班接下來,只因為,學生們需要。

在沒有青少年的教會牧養青少年:路上少契的開始

要問國中陪讀班跟青少年牧養有什麼關係?對缺乏青少年的鄉村教會來說,沒有國中陪讀班,就不會有青少年牧養。更正確來說,沒有國小陪讀班,就不會有主日學、當然也就沒有從國小升上來的青少年可以成立團契。

鄉村教會、特別如路上教會這種偏遠農村,現況就是:會友超過一半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30歲以下的會友,五支手指頭可以數得出來。由於早期基督徒普遍較重視教育,子孫都相當優秀也多有成就,也自然不會留在沒有工作機會的農村。而中壯年信徒旅居外地,自然他們正處青少年期的子女,也都在外地讀書,於是鄉村教會自然呈現沒有現成的「基督徒下一代」可以培育的情況。另一方面,村庄裡的非基督徒居民,又把教會當作會拉人「入教」的地方,唯恐自己的子孫去到教會會入教。因此,教會的青少年牧養工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追根溯源,只能從社區宣教工作—弱勢家庭國小課後陪讀班著手。

感謝主,路上教會國小陪讀班漸漸得到社區肯定,社區居民不再排斥將孩子送來教會,學生因此逐漸增加,也隨著時間漸漸長大。當教會做了3年的國小課後陪讀班,五六個社區學生也跟著上國中,漸漸不喜歡跟小學生一起上主日學。因此,2008年夏天,我們就草草創設少年團契,兩、三個同工就這樣一搭一唱地帶這幾個不穩定出席的國中生聚會。當時,聚會內容跟時下長老教會少契聚會差不多:慶生、練歌、讀課外書籍……,很少有信仰課程穿插在其中。雖然平常沒辦法做到信仰教育的栽培,不過我們仍利用寒暑假,補助學生一半的費用,帶他們去參加中、總會的福音營會,讓她們漸漸融入、習慣信仰團體的生活。

曲折的過程:在艱辛的成長過程中慢慢形塑團契

後來,有機構願意補助我們國中陪讀班的經費,因此,我們順勢成立國中陪讀班。來陪讀班,「品格第一」,因此除了週間要照時間來國中陪讀班,周六晚上的「生命品格教育課」(其實就是少年團契)也一定不能缺席。當這個要求漸漸被大家接受後,國中陪讀班的學生就成為我們當然的少年團契契友,人數也較往年多也穩定。不過,新的問題又來了:不管在週間陪讀或週末團契時間,常會因為A生跟B生吵架、或C生家裡父母出問題導致C生情緒不佳……等等問題,整個團體的氣氛就會搞得很僵、而且學生變得很不好帶。甚至,有時學生還會負氣不來陪讀班或少年團契,本來在周間就因為尋找陪讀老師不易而很難經營的國中陪讀班,讓我們萌起放棄的念頭。

放棄國中陪讀班,就等於放棄少年團契。不過就如學生所說:「如果沒有陪讀班,我可能會變壞、連聯絡簿也不會帶回來……。」這倒也是事實,於是我們下修、再下修我們對青少年的標準:「先求有、再求好」,意思是:只要他們有來就好。我們先照這樣的標準要求學生跟家長,沒想到,危機果真是轉機,過去這一年,雖然學生問題不少於過去,但是當他們先慢慢懂得為自己來陪讀班負責任,也慢慢地習慣了在教會的團體生活。同時,少年團契安排的聚會內容,也跟著調整。

有睏過才有感情:透過營會活動凝聚團體認同

今年寒假,路上少契有個新的突破:輔導帶著幾名契友規劃舉辦「都市生活體驗營」,一方面帶所有契友去台北開闊眼界、體驗都市的便捷、與職業探索;另一方面,我們期待藉著三天兩夜大家「睏逗陣」、早晚禱的靈修,再塑健康的團契生活。果然,這趟三天兩夜的生活營,原本吵架已久的契友和好了,原本和團契有隔閡的契友,漸漸融為一體,大家也慢慢習慣早晚禱、飯前謝飯的團契生活。回到教會後,只要聚在一起,就像名符其實的「少年團契」;而團契的輔導們,則負起規劃聚會內容、陪伴等慈父嚴母的角色。

今年暑假,青少年參加一個福音營會,我們更要求路上少契學生們,每天要一起早晚禱。參加營會回來後,不但團體認同更加建立,而且這群孩子也變得相當火熱。營會牧師跟青少年們說:「每日讀經,成績一定會進步!」因此,我們就順勢在團契推行「每日讀聖經、學業拼進步」運動。由於大多數少契成員都一起參加這個營會,共同在營會中承諾遵守讀經的生活,因此少契學生們也會更加彼此要求持守讀經生活。契友之間彼此要求,比起輔導要求更有用!

就這麼樣,透過幾次過夜的營會,路上少契的團契認同感,慢慢地成型。而我們也把這種團體認同感,慢慢導入對信仰的認同,透過讀經、禱告等生活,帶領團契契友在生活中更深經歷上帝的同在與祝福。

幕後功臣不是一人:青少年牧養需要團隊合作

整體看來,在鄉村牧養青少年,不能光靠牧者,更不能只是外包給神學生!牧養青少年還需要有不同性別、不同特質的在地同工加入,成為一個團隊,一起牧養青少年。以路上教會為例,除了我們傳道夫婦擔任團契的輔導,還有一位女性陪讀班老師(教會執事)跟一位剛受洗的教會弟兄,輪流在周六晚上帶團契;週間也有三位國中陪讀班的老師負責陪讀工作,他們同樣負擔一部份的牧養責任。

因為是一起同工,一旦學生有甚麼問題,我們都可以一起討論,而且聚會方式也更多元。而有在地同工的參與,他們對學生的陪伴可以更長久持續,不會因牧者調動或神學生離開而斷裂;同時,在地同工也對社區現況更加了解,能提出更有意義的聚會方式,也使得聚會內容更加有趣。

某位輔導同工一直覺得應該讓少契們為社區做點事,於是大家集思廣益多方努力下,終於開始了「悅長計畫」,也就是帶著少契學生探訪社區獨居老人。後來,這位輔導也鼓勵青年參加志工訓練,並取得志工手冊,路上少契的志工隊因而成立。也曾有位曾擔任主日學老師的輔導,提議讓少契來擔任主日學小老師。因此,少契又增加了另一項新的聚會內容:「我是小老師」,由輔導們帶著少契在聚會中預備主日學教學,並在主日學中參與服事。漸漸地,少契不再只是弱勢家庭學生聚集的信仰團體,更是能夠透過對社區或兒童的服事,體會「施比受更為有福」的信仰實踐團契!

在缺乏人才的鄉村,輔導難尋。所以,我們降低標準,路上教會凡是30多歲的年輕會友,全都一起擔任這份輔導青少年的重責大任。(路上教會30多歲的年輕會友,加上傳道夫婦,也不過就只有4個,全都成了團契輔導。)在這個輔導團隊中,不但大家可以互相支持、分擔壓力,更可以集思廣益、增加聚會的多元內容,同時也讓更多年輕會友參與陪伴青少年們的成長。

愛的路上,你、我、祂:用愛來陪伴青少年的成長路

至目前為止,路上少契已經有一些契友決志、信主,也預備受洗。不過大家面臨到同樣的問題,就是會遭遇家人的強烈反對,以及祭拜祖先等問題。對此,我們也用聖經提摩太前書四:12勉勵契友:「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我們要在言語上,隨口說造就人、祝福人的好話,不說骯髒、汙穢、咒詛的話;我們要在行為上,處處表現積極、主動、樂於助人、孝順父母……的好行為;我們要在愛心上,時常以愛為基礎,關心、照顧、幫助需要的人;我們要在清潔上,也就是從外在生活上的整齊清潔、到內在心靈的純潔有好的表現……。當我們真的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做別人的好榜樣時,家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看見耶穌在我們身上的改變,漸漸地,他們就會認同我們所信的、也會以歡喜的心祝福你,受洗成為基督徒。

雖然,多數鄉村青少年有一天可能會因為求學、就業的關係而搬遷至都市居住,但我們期待,鄉村青少年在成長的路上,能有輔導們愛的陪伴、也能在團契中享受神的愛。更期待未來,他們能帶著愛上帝、愛人、愛己的心志,成為他人的祝福。

當他們有朝一日成為優秀的青年基督徒時,我們盼望,他們能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裡所說的:

「上帝賜給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使人有份於祂的創造,負責任與祂一起管理世界。」

他們能負責任與上帝一起管理世界,

能愛護生態、保護地球,

能為不公義發聲,

能與弱勢者站在一起,

能不爭名奪利、甘願做憨人為主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