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假訊息是如何煉成的

2022年10月9日

文|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

圖|Aka. Lubi Lin/Ua-asik(復興)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假訊息的出現,會有製作者、擴散者、接收者,當然,還有滋養假訊息的環境。

前言

「假消息」問題最近幾年讓不少國家備感困擾,不論是國家安全、國民健康、政治選擇、民生消費都受到假消息的影響,而台灣因「關西機場事件」讓假訊息的爭議更受關注,再加上中國威脅、新冠疫情、藍綠對立,我們時時都在假訊息的威脅中。

不過,假訊息不是什麼新鮮事,有人類就有假訊息。以前叫做「謠言」,現在就叫「假新聞」;以前的傳播技術並不發達,影響範圍看似有限,但現在AI、製圖技術高超,社群媒體普及,人手一手機,讓假訊息製作手段更為精巧,擴散形式更是鋪天蓋地。

自古至今都存在假訊息 

其實,「曾參殺人」、「三人成虎」等古老故事早就告訴我們假訊息的可怕。即使是對孩子知之甚詳、摯愛至深的母親,也會因假訊息動搖對子女的信任,不僅讓我們看到假訊息的威力,也見到假訊息的可怕,會破壞親密關係,讓人與人之間日漸疏離。

許多人都聽過穿紅衣、騎白馬的「吳鳳」,這個在教科書裡的經典作品不也是「假訊息」!在教育部編寫的課本中,他是個「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偉大漢人,為了改變原住民族獵人頭的「野蠻」行徑,犧牲自己的生命。但事實上,吳鳳是個有爭議的商人,文獻也記載吳鳳是因為多次欺騙原住民而遭到殺害。然而,從日殖時代開始,就不斷神話吳鳳,教科書、漫畫、電影等媒體都不斷訴說關於吳鳳的「假訊息」,污名化原住民族。

這些故事並非發生在自媒體或廣播電視的年代,假訊息一樣刻意被製造、四處亂竄。雖然古人已提醒「謠言止於智者」,但不知是否因人類始終不願清醒,長期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無法成為「智慧人」?又或者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謠者的技法越來越強,因此,謠言、假訊息,從未在人類社會消失過。

假消息如何煉成? 

但就算如此,為什麼會有假訊息呢?假訊息又是如何煉成的?假訊息的出現,會有製造者、擴散者、接收者,當然,還有滋養假訊息的環境。

1.假訊息的製造端 

除了少數「惡趣味」的玩家,假訊息的製造者大多跟系統性的政治與商業勢力有關。有心的個人或集團,只要抓住人心的不安與恐慌,或者挑起潛在內心的種種慾望,就有機會成功地掏空我們的口袋、騙取我們的選票。例如,有人聽了電台廣播買了「假藥」,還有人想一夕致富,參加了投資講座被騙千百萬,而這些假訊息也會成了精美的「置入性行銷」,不知不覺中左右了我們的判斷。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廠商利用疫情促銷衛生紙大發災難錢,導致民眾大量囤積衛生紙,造成搶購熱潮和社會混亂。

政治上的假訊息也從沒少過,除了上頭的「吳鳳」建立日人、漢人統治台灣的正當性,課本裡許多的偉人故事都是加油添醋的政治宣傳,而這樣的政治宣傳即使在民主社會的選舉話術、政令宣導中也經常可見。

不過,在對外戰爭或國內紛爭時,政治假新聞特別多。

著名的《三國演義》就是充滿假訊息的歷史小說,不論「孔明的空城計」或是「周瑜打黃蓋」都是知名的騙局,而著名的電影《投名狀》經典名言:「兵不厭詐,這是戰爭!」更直指戰爭時期必然充滿詭詐。

1997年由達斯汀.霍夫曼及勞勃.狄尼洛主演的《桃色風雲搖擺狗》,便是以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性騷擾醜聞為背景,描述尋求連任的總統,在攝影棚裡發動一場虛擬戰爭,發佈假新聞讓人以為國家面臨緊急危難,進而支持執政團隊,最終成功獲得連任。

這雖然是電影,但與真實世界也相去不遠。野心家希特勒製造波蘭入侵德國的假訊息,讓國人陷於恐慌與憤怒,群情激憤保衛家園,支持攻打波蘭,逐漸擴張政權。

政商力量有目的、有系統、有步驟地製造假訊息以獲取利益,這也使得許多國家制定法律規範約束商業及政治行為,甚至拉高到國安層級防止境外勢力入侵。不過,如何在國家安全、言論自由、民主政治之間取得不平衡,是不少民主國家共同面臨的難題。

2.同溫層是擴散假訊息的溫床 

不過,雖然有人刻意製造假新聞,但能否擴散卻和社會環境及人心、人性有關。

傳播學中有個「媒介系統依賴理論」,簡單說,就是社會越混亂、越不安,人們越會希望獲取資訊了解外在世界,尋求心理及生活的穩定,也因為對資訊的高度需求與信賴,假訊息更容易傳播與擴散。這也說明了戰爭或疫情期間,為什麼假新聞傳播的速度會特別快,影響力特別顯著的原因。

進一步來看,除了來自天災或境外勢力,國家內部的對立或分化,也是影響社會能否穩定的原因。一旦對立,會形成不同陣營的「同溫層」,大家便會一味地選擇自己信任的媒體提供的訊息,關起耳朵不願聽見多元的聲音。假訊息的製造者便能利用我們的心理,取得我們的信任;而不同群體逐漸建立的「同溫層」,就成了假訊息擴散的溫床。換句話說,國家在面對假訊息的問題,除了設下種種的法律規範,也必須反思如何減少國內的對立,建立人民與人民、人民與國家的信任關係。

不要輕易轉發 

而作為閱聽者,除了走出同溫層,有接觸不同意見的心胸,改變自己媒體使用的偏食習慣外,更要記得在網路時代,我們都是訊息的傳播者、擴散者。事實上,假訊息的擴散未必都是惡意的,有時反而是因為「愛」,因為我關心家人健康、物價波動、疫情蔓延、國家未來,因為各式各樣的愛與關懷,急切地想把認同或相信的訊息快速地傳給別人,不經意間,我們可能就成了假訊息的協力擴散者。

或許,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提不出有效減少或消滅假訊息的政策與法律;也或許,一時之間,我們沒辦法脫離同溫層,閱讀不同立場的資訊。但至少,對於無法確定的訊息,我們千萬不要輕易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