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未來,一直來

2015年6月9日
作者︱王昭文 (新使者執行總編輯)

過去兩期我們回顧了150年來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邀請青年談對教會的期待及所意識到的使命,這期我們以「未來,一直來」為主題,展望未來的道路,盼望基督徒能透過內在的信仰之光,如鹽般在無形中對社會產生影響力。

這期的主題文章,邀請多位平信徒執筆。牧者的帶領當然重要,不過基督徒群體的發展,信徒的信仰素質影響至為重大,特別是採行長老制的教會,有什麼樣的信徒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教會領袖。信徒到底對自己的信仰了解多少?對信仰群體又有著什麼樣的認同?我們深信:越多認真提問、追求信仰的信徒,越多願意和社會對話、不把自己只關在教會圈子的基督徒,勇敢面對教會現實處境的種種問題,才能迎向未來。

身為教會醫院行政主管、也是教會長老的周恬弘,指出長老教會的社會影響力正在降低,他看到的問題是:教會花太多資源在維持組織運作和聯誼,花太少資源在關懷社會和宣教工作上。他認為:「唯有當PCT不再把自己組織的存續看為要緊,反而願意冒著賠上自己生命的代價,為那些受苦的弱勢人群挺身行動,教會才能繼續長久為上帝發光。」《新使者》資深編輯委員陳冠宇長老,也看到了類似的問題,他提出建議:教會的管理應與時俱進,讓更多信徒有機會參與決策、監督行政流程;在信仰的內容上要能夠和時代及社會文化接軌,帶領思潮。「 改革,是教會能夠繼續成為人類鹽與世上光的重要因素。」

體制的改革,羅光喜牧師提出「強化中會」的構想。他強調民主共和的代議制是比較好教會管理制度,強化中會功能,「增加事工與專業專職事工幹事,明確權責區分,對派遣公職與機構之委任和監督運作能更有效。總體則應提昇在社會中宣揚福音與見證耶穌之愛為目標。」

社會關懷方面,蔡恆偉傳道師和林秀娟女士分別就社會服務和婦女議題的面向來觀察、建議,盼望教會能和當今世界有良好對話。

延續上一期的主題,本期繼續刊出幾篇青年心聲。拉菲亞說:「 教會應當成為差派青年走出去實踐信仰的堡壘」;Umav說:「因們應當思考怎麼踏著福音的基石,讓來到教會的人一起用愛走出去」。願教會珍惜青年、尊重青年、教導青年。

本期還有許多精彩內容。李秀卿牧師娘和林皙陽牧師的加爾各答之旅,到德蕾莎修女創辦的仁愛會當義工,服事垂死者與重度身心障礙兒童,學習單純的愛。莊信仁牧師在水林教會陪伴一群孩子長大、帶領他們認識信仰。陳金興老師介紹謝緯這位典範人物謙卑、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效法。

陳文珊教授的文章,從台灣不久前的監獄暴動夾持事件探討刑罰的目的,呼籲基督徒致力於「讓正義與慈愛相遇」,值得深思。余慧君教授寫下父親最後生命旅程的見證,非常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