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東亞為何躁動——同婚、街友與其他

雖然生活環境有不少分別,但青年人為求社會進步的心是一樣熾熱。

2017年8月1日

作者︱Kenneth (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SCMHK成員)

「躁動的東亞」高峰會雖然只為期一週,但內容之豐富卻值得回味良久。台港SCM的工作者與學員藉此建立的網絡將繼續推動改革教會的進程。想說的話很多但篇幅有限在此稍稍分享最有觸動的部份吧。

同性婚姻對香港的啟示

最近台灣大法官會議對於同性婚姻的裁決是性別平權運動的里程碑。在拜訪數名關心同婚的長老教會牧師後我們對於香港教會的取態相當慚愧。目前香港教會對性別議題仍以情緒宣洩為主缺乏系統性的論述。而當中最保守的部份倒由台灣某些團體取而用之實屬不幸。香港教會若要有能力回應同婚議題的發展必需對以下數點有清楚認識。

首先教徒要懂得以社會公民身份理解同婚議題。婚姻這制度本質上不需有信仰團體置喙當同志們願意踏入此關係教會即使反對但不會因此令婚姻無效。反倒是教徒作為公民不能繼續留守教會內以為一切不變。回到生活環境面對越來越多因被保障而願意坦承身份的同志朋友我們還要以仇恨相對嗎?

第二同性戀者沒有使世界變得更墮落。即使沒有回以滿腔怒火亦有信徒會慨嘆同性婚姻代表著世人縱容情慾各人偏行己路。然而世界之所以如此敗壞不但是有權者打壓無權者的不公義更是我們對惡勢力的冷漠。同志們沒有壓迫教徒倒是教徒感到受傷害掌權者剝削弱小我們卻以順服之名冷眼旁觀。為使世人預嘗天國的美好就先讓我們除去眼中的樑木吧。

第三教會需要認真而公開地討論同性戀是否真的是罪。隨著學者們對聖經的研究越發加深「同性戀是罪」這看似不容動搖的看法被找到漏洞。例如由Daniel A. Helminiak所寫的《聖經究竟怎麼說同性戀》便指出聖經沒有譴責同性戀傾向及同性性行為,常被引用的相關經文在如今已是無效的規條。此論調固然在學術界受到重視,但教會純粹不予理會。沒有探討何以 信徒需要有機會去重新反思神學觀點。當然有人會留守原地,但亦會有人踏出或大或小的步伐。若沒有討論空間,只有牧者由上而下的道德指令,便只能對其他教會的進步乾瞪眼。

兩地回應街友議題的分別

藉是次活動我們還有機會看見台灣回應街友議題的部分方式。在台灣街友除了可憐的、需要被幫助的形象外,還可以看到積極的、自力更生的一面。我們在艋舺參加一個由街友「小胖」主持的導覽團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及萬華社區的文化。小胖雖曾流離失所,如今已在社會中找到安身之處,能自信地帶領訪客認識社區。

後來我們經台方SCM介紹購買《街頭生存指南》(行人出版社,2017年1月初版),書中以生動的手法介紹無家者如何在不同地方發掘資源,更有如線上遊戲般為不同的「資源點」評分。當看到教會裡只要「禱告」便能獲得衣食當中的幽默便使我們大笑不已。這些只是初步的印象,已經能令我們以另一個角度探討無家者議題。沒錯他們一方面是受助者但在成為街友之前他們其實有一技之長值得好好探索。此外他們在街頭東奔西跑找尋不同資源以維生的經歷,除了引人好奇更是值得敬佩。何不以更積極的目光看待街友?好好促成他們發揮潛能。

但要達到這種社會風氣,首先就要去除對街友的污名,不再把他們視為寄生蟲等待被援助的一群。回到香港,如果《街頭生存指南》 出版了,政府便會知道無家者的藏身之處,更很可能將其趕走。香港 一個最貧乏的地區深水埗,曾經有個逾百人的無家者社群,但政府故意將附近的攤販市場搬到同一地點,製造衝突,後來更藉社群中發生的火災大做文章,如今大半街友已離去,散落在不同角落, 社福團體與教會的關懷工作也大受影響。所以看到台灣街友能被社區接納,並主動為其構思能一展所長的地方,實在不無感概。

是次台港交流的意義

回到主題「東亞為何躁動」。雖然生活環境有不少分別,但青年人為求社會進步的心是一樣熾熱。在台港各自的大型社會運動後,我們感受到教會在公共議題上的裹足不前,更需要在不同地方尋求支持。同婚與街友只是眾多議題中的小部份,台港還有許多互相參考的空間。高峰會期間台方工作者曾對港方成員的論述能力及了解議題的深度表示欣賞。說句真心話,成長源自壓迫。我們也羡慕台灣在政制及公共議題所採取的態度 比香港更進步,教會對關心社會的教徒也較少打壓。經過這個營會,我們對長老教會的處境、社會議題對教會的影響等有更多了解。期待台港SCM未來更密切的合作。願主施予力量一起改革教會回應天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