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新酒裝在舊皮袋?「挑戰」或是「道成肉身」
2018年9月10日

作者︱張瑋哲 (《新使者》執行主編)

歷史學家公認十五世紀中期的「古騰堡印刷術」,是西方文化的重大轉捩點。因著技術轉變,使得過去的口傳、手抄的知識傳播系統面臨衝擊,連帶改變當時人們的閱讀習慣。從科技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來看,1517年的宗教改革也可說是建立在古騰堡印刷術的基礎之上。技術的創新與改變,加速知識的傳遞,也衝擊傳統的宗教權威;技術發展與社會文化往往有著千絲萬縷難以一言道盡的關係。然而,在宗教改革五百年之後,基督宗教又面臨類似的挑戰,其劇烈的程度不下「古騰堡印刷術」帶來的衝擊。作為一種傳統的基督教,在充滿挑戰的時刻應該如何面對文化、社會,甚至是作為基督徒本身的使命?

在本期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網路時代中,面對各種不同挑戰的解答與信仰實踐。從香港《時代論壇》任志強社長的〈網絡革命:宣教策略以外的考量〉、新媒體宣教學院邱慕天主任的〈從數位到印刷:新教文明「五百年來第一戰」〉兩篇文章,分別從媒體發展帶來權力結構重組,以及技術更新帶來訊息傳播型態的改變切入,分析基督宗教面臨網路世代的挑戰。另外從實踐的層面,也邀請了幾位長期參與基督教網路事工的工作者,來分享他們的經驗與現況;特別是在華文世界獨特的聖經軟體「信望愛聖經資源網」,在「Oh My God青少年網站」,在「哇咧星樂園」,以及在「布農族山羌先生Line貼圖」。從這些不同的實踐中,讀者們可以更多去體會工作者們的創意,以及事工當中所遇見的挑戰。

的確,從1990年代開始,「網際網路」(Internet)陸續進入人們生活,直到今日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網際網路的發達與相關載具的發展,也戲劇性改變人們的人際互動方式。我們當中或有讀者見證科技發展下的改變:從工作習慣、生活、思考方式,甚至人們在經歷一天職場的情緒勞動回到家中後,第一件事情不一定是找朋友或家人訴苦,或是有個共同交流的餐桌時間,反而是回到房間打開Youtube在影像中娛樂自己。好像透過網路連結的各種活動(影片、即時訊息、線上遊戲、影像聊天室),人們能在虛擬互動中,排解一些孤獨感。

然而,網路媒體這類傳播模式帶來人際關係的轉變,教會該如何面對?或者我們該如何看待「網路媒體」?甚至是每天書寫的自自媒體(self-media)Facebook、IG

呢?即便我們會為變動感到焦慮,但焦慮感會再次鼓勵我們思考上帝的話語成為肉身(Incarnation)真實與活潑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