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我名叫羣」——馬可福音五章1~9節的台式閱讀
2020年12月6日
文︱猴子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會友)
文︱粉酷學會(神學與文化共學團體)

圖︱Wesley Cheng

格拉森的「羣」,僅管是代表著帝國的軍隊,但「數目眾多」,對照臺灣的歷史處境,何嘗不是指向軍隊中民族分雜的「眾多」嗎?

污靈附身

馬可筆下的耶穌是行動派,處事風格精準簡練,敘事速度如疾風,唰~唰~唰~摧枯拉朽地一路向前劈劃出一條道來。但步行至第五章格拉森人的地區時,突然停頓下來,給了個罕見的特寫。不如第一章在迦百農草草幾句就帶過的污靈,這位在格拉森地區被污靈附著的人,讀者幾乎可以有很立體的想像:他所住的地方是人跡罕至的墳塋,雜草蓬勃,青光磷磷,蠻荒野地。他孤獨又孓然,力大無窮,鐵鏈或腳鐐都無法捆住他。深受折磨的他,時常在墳塋或山裡,如獸般或嗚咽或長哮,淒涼可畏,同時也驚擾著住在該區的人們。這是一個離眾而居、非人非鬼的例外存在者。

馬可福音裡頭的污靈與鬼附,喚醒人們在成長中,各種妖魔鬼怪的故事記憶。這些「惡靈」作祟的方法,可能是透過法術擾民,或是附身於民眾身上,使其異常。但所謂「惡靈」,置放在不同時空脈絡下,會得到很不同的解讀。

我名叫羣

在格拉森的敘事中,從污靈與耶穌的交談之間,讀者得知這靈的名叫「羣」(和合本修訂版),一個不留意,就會被「因為我們數目眾多」的尋常解釋給蓋去,忽略掉「羣」並非單純數量上的指涉,而是羅馬軍隊的編制。換成現代用語來說,這靈的自我介紹即是:我名叫蘇聯紅軍或美國海軍陸戰隊,甚或納粹黨衛軍,(註1)同時也透露出格拉森是被羅馬帝國軍隊所佔領之地,是被殖民之地。看似稀鬆平常的「鬼故事」,在看見了帝國殖民的元素後,會呈現出不同的折射。

在台南仁德土庫一帶有這麼一個傳說:曾有日本軍機墜落該處,機上人員全數死亡。後來,那一帶不僅牲畜常常無故暴斃,居民也常身體不適,連宮廟都被日本冤魂霸佔。(註2)因為帝國南進政策而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將母國與殖民地的生命全數捲入,甘願與否、無可奈何,皆無關緊要,個人的魂靈須全數覆以帝國之意志。無可奈何的死亡,堆積圍壘成了冤魂,騷擾陽間。在西方的傳統中,幽靈、冤魂,多數時刻皆象徵著正義的追討。那些霸佔著宮廟的日本兵冤魂,他們控訴追討著什麼呢?

日軍之羣

而日本軍隊的組成,也不僅僅是單純的「內地」人。在太平洋戰爭中,被動員的,還有朝鮮、臺灣、沖繩等等。在終戰後的軍事法庭審判中,卻都被視為「日本」戰犯。

格拉森的「羣」,僅管是代表著帝國的軍隊,但「數目眾多」,對照臺灣的歷史處境,何嘗不是指向軍隊中民族分雜的「眾多」嗎?在帝國的軍國意志下,不由自主地成為羣的一份子,動身前往南洋,獻身於他們也不全然明白的腥風血雨。最終或戰死異鄉,魂兮無道可歸;或戰後因政權動盪,而導致更糾葛的認同,得不到的補償,被強制的緘默。

住在墳塋中、被羣附身、時常喊叫出聲的那位,此時讀來,彷彿是不知為誰為何而戰的老兵。那些墳塋,可以是葬身異鄉的「日本兵」,可以是在悠長歲月中被遺忘而死去的「日本兵」。或許,他不是被羣附身,而更像是陪伴著羣;那是在同一齣荒謬的歷史劇上,同台演出的羈絆情誼。他嗚咽或長哮,希望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冤屈能被知曉,追討屬於他們的正義與悲憫。

「你叫甚麼名字?」成了晴空裡的一記響雷。終究,「羣」等到人問起他們了。

附註:

1. Jennings, Theodore W. Jr., The Insurrection of the Crucified: The “Gospel of Mark” as Theological Manifesto ( Chicago: Exploration Press, 2003), 69.

2. 羅景文,〈衝突、競爭與合作——南台灣神靈鬥法傳說中的敘述結構、信仰關係與地方互動〉,《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8期(2019.4),頁2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