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從淡江長青團契四十週年反思近十年的信仰生活

2023年2月7日

文|Lâu Huī-sim/淡江長青團契畢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
圖|淡江長青團契畢契

淡江長青教我,如何用世人覺得不可思議的眼光看世界,如何不要用自己的框架去限制他者,其中,最大的是,教你如何做自己,接納即使毫無辦法的自己。

2012-2022

翻閱 2012 年淡江長青團契三十週年紀念刊物,學長姐學弟妹用文字記錄團契生活,回憶總是美麗,而延續下來的是陪伴與友誼,讓人有氣力再次面對這萬變的世界,以及深不可測的人心。2022 年是淡江長青團契四十週年紀念感恩的日子,人生有幾個十年可以一起度過?身邊重要的人還在嗎?2012 年剛離開團契的青澀初入社會,2022年開始理解成為大人的苦澀。

日光之下沒有新鮮事,我們還是不斷經歷幾千年前就記載在聖經的老故事。人性的荒謬在日常也在教會,看似無法改變的環境以及處境,青春黃金十年,足以讓人放棄去教會禮拜或參與服事。社青忙著建立新家庭,婚姻磨合、孩子教養、工作創業、投資置產……,睡眠不足還要在週末被要求去教會「服事」?人生還有許多未曾體驗、挑戰的事物,教會應該可以等我「有錢有閒」再去吧?

加上受 COVID-19 疫情影響,大幅減少參加實體禮拜、團契的意願。口罩更成為新的秘密武器,不用在意口罩下實體面容是否擺錯表情,更不用給予「尷尬而不失禮的微笑」。因為疫情,迫使我們更真實體認自己過去在教會究竟戴著什麼樣的面具?又帶著什麼樣的面容去與人連結?線上禮拜或聚會著實在緊繃的生活壓力下,給了長年在教會服事的人們一條「活路」——原來因疫情而來的「安息」,如此難能可貴又美好。

不可否認,實體聚會還是有它的功能性存在,但前提是,團契間要有真實的對話、互動、陪伴、信仰反思,而不是囫圇吞棗式的餵養;甚至,要能允許一種說「不」和拒絕的權利,給予跟輔導或長執意見不一樣也沒關係的空間,避免進入宗教慰藉或道德勸勉的無味慣例。

卸下服事重擔

從小到大的週末,我幾乎都按照教會節期規律地服事。主日學老師、青少契會長、聖歌隊長、敬拜團長、司琴、執事、夏令營籌畫、福音茶會總召等等,我可說是「職業基督徒」。尤其在擔任執事的八年中,稍微接近教會權力核心,卻發現組織決策者小會員,擁抱令人尊敬的頭銜,但又怕事、避免衝突而無作為,更凸顯教會內部的矛盾與混沌。因此,我決定在 2021 年底到任後,不再參與教會下屆長執的改選,這是掙扎過後的無望和對現實的妥協。

2022 年,我甚至暫停一切在母會的服事,決定離堂。熱情創新、再有能力,也比不上阿諛奉承或是人情壓力;改革不能太激進,還要適度擺爛,原來「大人學」是如此現實又殘酷。愈服事愈甘甜?福杯滿溢?我只被教條式的順服與誡命情緒勒索,被許多固定事工消磨、淹沒,禁錮在不自由的枷鎖中。

逃離不等於放棄

「我們聚,是為了散」,是長青人在營隊或禮拜後相互勉勵的話。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實在實踐的道路上感到相當孤單,面對不被理解卻要辛苦耕耘的教會生活。禮拜、團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存在?當自己試圖在迷惘中思考,反而是與自我的視域、無知、內在恐懼共存。不是逃離上主,而是內心極度渴望真理的臨在與救贖。逃,是為了遠離支離破碎、看不見光之所在。暫時離堂,不是對信仰的放棄,而是給予自己和上帝空間。努力過了頭,就好好休息吧!繞了一大圈,終於明白不用再逞強,不用再以為自己單薄的力量可以改變教會的高牆。「至高的上主——以色列神聖的上帝對他的子民說:『回來吧,安心信靠我,你們就得安全;鎮靜等待我,你們就有力量。』」(賽三十 15)

「非典型」信徒

淡江長青教我,如何看別人比自己強,如何在當學長姐時放手讓學弟妹去嘗試,如何用世人覺得不可思議的眼光看世界,如何不要用自己的框架去限制他者,如何耍廢分享生命中無可救藥的小事,如何在聖經中與當代處境連結,如何辦一場中年畢契與現役大學生的運動會。其中,最大的是,教你如何做自己,接納即使毫無辦法的自己。這樣的眼光讓人可以放膽、無懼的接受愛。參加團契,只因為你是你,不需要特別長成什麼樣貌才被接納,這樣的特質在社會或教會中,真的是非常怪,所以也常常被曲解排擠,被迫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感謝上帝讓我們在淡水相遇,互相傷害卻也彼此扶持,共同走過許多十年。2022年,適逢淡江長青四十週年,也是馬偕牧師來到台灣北部宣教的 150 週年紀念。再次回到淡水走走,吸著空氣,吃些回憶,聽著廣仲的歌:「天知道我有多愛淡水,除了雨下不停的冬天,不管未來會在哪一邊,都還是會想念。」願我們在未知的旅途中,仍極力仰望為我們創始成終的耶穌,全然信靠,在看不見光、無助時,感受祂的同在與平安。